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是一部具有严肃文学作品内涵的通俗文学作品。批判意识与自省意识便是其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与通俗性的文化向度的集中体现。作品不仅对战时陪都重庆社会弊害予以批判与自省,同时对生活其间的重庆人的“劣根性”予以批判与自省。这种双重批判与自省,回应了当时文学对于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传统回归的呼唤,充分显示出这部作品具有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艺界有关民族性问题的讨 论,仿佛重现着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 景况,不禁使人想起梁启超等人重建中国 文学的“文界革命”与南社一些成员抵制 欧化的“国粹主义”之间的论争,也不难推 断其必然性起因,即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 中国文坛的再次猛力撞击。民族文学只有 敢于在撞击之时比较、衡量,在自省之后 选择、扬弃,以此寻求动力,寻求超越的途 径,才能提高文学民族性的先进性进而走  相似文献   

3.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4.
自省是一面明镜,映出我们的瑕疵;自省是一位老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利弊得失;自省是心灵的净化剂,让我们日趋完美;自省是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推进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曾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自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5.
咏秋诗话     
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金秋时节吟诵品味这些咏秋诗,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并存的领域。它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学术起点置放在对研究对象的“正名”当中,这里显然存在着对于学术活动的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如何发掘抗战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启蒙、文化自省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不是左/右、进步/反动、爱国/卖国的简单对立,而是中国作家在自身生存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之时复杂的精神选择的综合表现,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发掘和阐释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要求人们“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使之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秀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航标”。  相似文献   

8.
札记二则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45页,在王之涣《凉州词》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下注曰:“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这是一处很值得注意的版本材料.细玩此诗,“黄河远上”和“黄沙直上”似乎都表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抒发沉郁哀怨之情,但后者读起来又有点“隔”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远”“直”二字形近致讹.“远”旧写作“遠”,“直”旧写作“直”,两字上部都是“十”字形,左下部都是包围形,框架相似,草书尤其,容易产生误会.唐怀素《圣母帖》中“远”字象“直”,怀素《秋兴八首》中“直”字象“远”.这里不论是“黄河”还是“黄沙”都应作“远上白云间”,诗意才不隔.  相似文献   

9.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活动中,一批志士仁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杨深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在其壮烈牺牲后的近百年间却一直遭受着故里后人的唾弃和污辱;同样是历史名人,湖北籍作家曹禺却在故乡潜江受到了应有的尊重。2010年秋,作为曹禺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重头戏的“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将在曹禺故里如期举办,湖北曹禺文化现象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盛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人物及事件,深刻启迪人们所应有的文化态度和文学自省,感叹之中也激发着人们自觉投身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有学生认为从全诗的基调来看,若把“丛菊”改写成“残菊”似乎更符合当时的背景与作者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起步和发展,是以现代性、自觉自信意识为特征的史学进程,虽然期间有过五四和新时期两次欧美文化中国潮的侵入和激发,使得本时期百年文学出现了诸多新机,但是由此也导致了诸多文学意识的偏颇和深层文学理念隐患的存在。这个过程概之为五四文学新机的自觉与偏执;文革文学荒漠的自省与寻求;新时期文学自强的西化与狂热;新世纪文学自信的寻找与回归这样一个曲折路径。因此,寻找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自信心和自信力,便成为当下学界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3.
《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欧美、中国港台、日韩等都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他们在声韵、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来自大陆、台湾的华人学者对欧美《秋兴八首》研究的推动功莫大焉。欧美学者喜从大处着眼,从诗体发展演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港台的《秋兴八首》研究者众多,学术成果丰硕;日韩学界多喜欢做注释、考证、翻译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中国人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心理学要素:从“虚静”之道、挫折教育、自省理念、“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思想中凝练出诸多的心理学元素,这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心理学本土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统一在“中华”或“中国”上,二是统一在文学上,即文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民族性只是第二位的。文学性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编写与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的“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和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普通高校的中国文学教学应逐步推进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在突出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文学性,找到各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中的坐标。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朱振武教授提出的“中国非洲文学学”理论构想引发了学界的热切关注。本刊邀请国内部分学界围绕“中国非洲文学学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展开笔谈。本期笔谈中,学者们借助非洲文学“三大流散理论”和“非洲性理论”探讨了当前非洲文学研究的中国方法、中国视角、中国路径等一系列中国话语理论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于明末著述的《读杜小笺》对杜甫的《秋兴八首》作了笺注,入清之后,《钱注杜诗》又更为详尽地为这八首诗作了注解.两次笺注侧重不同,方法各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钱氏在“天崩地解”之后,于笺注《秋兴八首》中,以史证诗,寄寓其对前明的忠诚,满怀遗民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