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知识紧密相连。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本质主义知识观,课程探究与决策无不遵循"课程作为知识传承工具"的命题。这种工具主义的逻辑与立场,因其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被严重误读、误用以及发展困境。如今,伴随着各种文化批判思潮的兴起,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性"命题,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的挑战。批判、超越、重建课程的知识论基础与逻辑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德性知识论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论哲学家,扎格泽博斯基更是个中翘楚。她将"德性"作为知识论的核心,对德性知识论进行发展,并提出范例主义德性理论。她试图解决德性知识论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来自怀疑主义对德性知识论整体的挑战,以便为知识寻找更为稳固的基础。尽管她并没有有效解决知识论的主要难题,但仍然不失为通向知识的希望之路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理论形态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开始一直是知识论学者讨论知识理论时运用的重要语汇.方环非的《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这本著作首开国内研究可靠主义的先河,系统论述了可靠主义的发生、发展,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路径,并对其在当代知识论中的地位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正统三元定义出发,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蕴涵关系似乎为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论学家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蕴涵论题与反蕴涵论者之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蕴涵的两种路径都不构成对蕴涵论题的反驳,问题的关键在于误解了语用学在当代知识论中的运用.语言哲学的反蕴涵路径混淆了蕴涵关系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差异;"不自信考生案例"路径所揭示的是辩护视角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知识论归因者语境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 怀疑主义问题是西方知识论史上最重要、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更是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不仅研究成果多,而且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奎因、诺齐克、齐硕姆、普特南等都对怀疑主义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论述,知识论教科书一般都辟有专章作专门介绍。但长期以来,在国内学界对知识论的关注不够,对当代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建以及对教师教育实践性本质的知识论的认同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转型的需求背景、价值观重建和知识论更新等几个层面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对构建适合中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前课程在百年发展中走过了理念主义—实用主义—主情主义—主智主义的嬗变之路。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之后,当代美国学前课程走向了变革新阶段,即课程在"发展取向"与"学业取向"之间不断摇摆,并逐渐出现整合的趋势。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前课程改革需要以现实作为基本依据;学前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支持、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三者并行;学前课程改革需要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相似文献   

8.
知识论在哲学学科中具有核心地位,理应引入到哲学教学之中。知识论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哲学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够培养哲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欧美大学已普遍设置此课程,但在国内现行的哲学学科教育体系中,知识论课程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广泛重视,仅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个别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知识论课程设计应该采用"问题-案例-能力-理论"四位一体的理念,通过"讲课-写作-讨论-阅读"将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扩展思维教学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葛梯尔问题的不可解性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共识。分离说主张,在知识三元分析模式中,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葛梯尔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变主义与同一主义致力于弥合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缺陷。知识的信念假设是分离说的理论预设,它从根本上造成了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不可弥合的。信念知识论无法避免葛梯尔问题。无信念的知识论主张摆脱知识的信念假设,“知识优先”知识论与理解知识论是其两种主流进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王策三 《教育学报》2006,2(2):3-10,35
课程改革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要进行理论思考,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缺乏高水平新型小学美术教师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各类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思考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以期真正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对中国的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课程范式有优越性,也有缺陷性。对他们的批判式思考,可以引发更多的关于中国课程建设的思考。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认真思考。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太快;否则,课程模式隐藏的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而留下病垢。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课程的开设是高等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和研究的重点课题,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教学体系独立化、课程实施项目化和实践方式科研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的尝试开设,对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窘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关注课程改革,为课程改革提供背景素材;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并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度反思。统观这一过程,可见理论研究成果经历了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研究从高层理论设计、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专业支持、理论基础研究、评价标准制定、问题研究与反思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支持,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也为课程改革培养了理论工作者与研究型的实践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信息处理》课改中着眼于课题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从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试图摸索出一条符合现代教学课题改革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职业素质培育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作为教育目标载体的课程其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理性分析,以职业素质培养为视角,剖析当下高职课程体系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课程体系建构的出路,即确定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形成均衡化课程结构、改进课程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9.
项目课程建设的质量是高职项目课程改革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三联动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建设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教学项目的内容的确定,是经过深加工的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的企业教学项目。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开发的教学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是分离对立的,80年代以后,三者逐渐融合.三者的融合是进步主义关注学生兴趣和要素主义关注学术能力的教育思想的融合.从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影响下的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类课程融合的背景、表现和实效,为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