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说的省略比喻词的比喻,并不包括借喻。借喻压根儿不需要比喻词,而是直接用喻体取代本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故乡》)此句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借喻不仅不需要比喻词,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省略比喻  相似文献   

2.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3.
略式明喻     
明喻是最普通而又最显著的一种比喻。明喻的常见格式是: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同时并举,并且在两者之间,用一个比喻词来表示它们的比喻关系.如: ①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例①里,“车队”是本体事物,“河”是喻体事物,“象”是比喻词. 这种明喻,结构完备,修辞上称之为详式明喻。除了详式明喻,还有一种明喻,不用比喻词,而把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排比等句式.如:  相似文献   

4.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5.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6.
比喻和比拟是相似而又不同的两种辞格。比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比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它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 一、从外表形式看: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则不必出现拟体;比喻或出现本体(明喻、暗喻)或不出现本体(借喻),比拟则本体和拟词(适宜表述拟体的词语)都要出现。如: ①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峻青《雄关赋》) ②……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1996年第8期“文学修辞的手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其中“欢笑盛开”实际是“欢笑像花一样盛开”。我认为这段文字中的例句“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不是用的借喻。  相似文献   

9.
从定义上讲,大家都知道暗喻是指不出现比喻词、但本体和喻体却同时出现、表示相似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在具体辨别时却往往将它和借代等修辞方法混淆起来。为避免出现此类错误,除了知道定义,还要知道它的五种基本形式。一、判断式暗喻常用“是、成了、成为、变成、形成”等判断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例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1、比喻词格和比拟词格的逻辑结构;2、它们的相互关系;3、它们在认识论上的特点。一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辞格之一。比喻的逻辑结构应分为四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和喻点。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从形式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点:体现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的词语;如果是反喻,那么就是从反面强调本体和喻体不同  相似文献   

11.
徐亚芳 《文教资料》2014,(31):125-127
1984年郑颐寿先生发表的《关于比喻的四要素》中提出比喻有四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滕吉海和文斌先生同年也正式提出构成比喻有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和延体。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征。所谓“延体”就是本体和喻体相比之后,从喻体中延展出来的表述本体情况的词语。它的语法特点多是动词性的,也有形容词性的。相似点和延体都有隐现情况,若二者出现,它们的位置将于“A像B一样C”结构的C处。本论文将基于自建的小型认知语料库的数据,并采用spss20对有关C处出现的相似点或延体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这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比喻的缺陷     
法国人有这样一句名言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这话很有道理。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句中 ,把祖国比作花园 ,但花园毕竟太小 ,无法容纳高山大川、森林草原、城市乡村。这样 ,本体与喻体之间说不上非常相似 ,其缺陷性显而易见任何喻体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本体 ,喻体与本体的差异性导致了比喻的缺陷性 ,但并不影响比喻修辞的积极性 ,因为以喻体作形象依托来表现本体 ,往往取它与本体相融的一方面即可。上句中就是选取了祖国与花园都很美的相似点。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将“春风”喻为“剪刀” ,写出了春风催生万物的特点 ,也体现出比喻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这是借喻吗?———兼谈比喻和比拟的不同山东省平度师范王贵森某刊物上有一段介绍借喻的文字:“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其中‘欢笑盛开’,实际是“欢笑像花一样盛开’。”我认为这段文字中所举的例子,并没有起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6.
对于比喻,同学们一般都比较熟悉,现就你们不太注意的几种变式加以例析。一、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颠倒次序的比喻。倒喻与一般比喻"本体像(是)喻体"的格式相反,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构成"喻体像(是)本体"的形式,这又有两种格式。甲式为"喻体像(是)本体"。如: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例1:井冈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贺敬之《放声歌唱》)例2: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例1有“井冈山”与“…  相似文献   

18.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20.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本体(被比喻物),二是喻体(比喻物),三是比喻词(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标志比喻的词语)。但在小语教材中却出现了特殊情况:一是无比喻词却是比喻句;二是有比喻词却非比喻句。笔者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上述两种情况的区别,造成了知识性错误,现就教材中的有关例句予以分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