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殖民教育的复杂性所形成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殖民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殖民教育不仅是殖民地的一种教育现实,也是宗主国的一种教育现实。宗主国因进行殖民教育所造成的本国教育的扭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近代日本教育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就是这种现象的表征,其实质是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教育侵略。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身份定位”一直是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后殖民是一种“精神殖民”、“文化殖民”。平等的文化交流,既避免“文化缺钙”,又避免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边缘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化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方北方的《娘惹与峇峇》通过叙述马来西亚父、子、孙三代华人家庭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控诉了殖民主义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思想、文化所造成的严重毒害。在殖民文化影响下,以娘惹为代表的华族社会内部形成了畸形的、扭曲的殖民文化观,这种畸形殖民文化观念挤压并扭曲了华人本土文化。作为对殖民主义文化的反抗策略,小说展望通过加强华文文化教育,从而使华人摆脱殖民思想文化的牢笼。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教育国际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教育国际化中的隐性政治目的依旧不可忽视。政治利益、政治需要、政治环境构成教育国际化的首要存在条件,对于当前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这种教育的政治目的与功能只能是被强化,而不是被弱化。(2)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教育帝国主义”或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危险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殖民而导致弱势国家民族教育及本土文化被扭曲、牺牲甚至丧失。(3)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人才与资金外流造成的经济…  相似文献   

6.
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研究领域对文化殖民主义理论反应滞后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论上对教育研究文化特征的忽视.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后殖民"倾向,文化殖民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对这种殖民主义倾向的认识.但是,文化殖民主义理论中也存在着将"殖民主义"概念泛化和滥用的倾向.正确处理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向发达国家学习与反对殖民主义倾向的关系,有助于我国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时期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型殖民方式,生态殖民主义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而对于生态殖民主义基本知识的分析与总结,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还是具体实践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清除殖民文化心理李文海、龚书铎和张海鹏在1996年2月2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谈话指出,所谓殖民文化,是殖民主义的文化,是殖民主义国家加诸于殖民地的文化。它往往是殖民者侵略它国所首先使用的手段。殖民文化的渗透,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一部分人产生了殖...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抨击了殖民暴行和殖民活动的虚伪性,表现了反殖民主义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它自己的语言霸权也正好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表明康拉德同样难以摆脱包围着他的帝国文化和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时期是英美等轴心英语国家向边缘或落后国家进行语言、文化渗透的时期。以该历史时期为背景,考察英语在中国的语言殖民、文化扩张及后殖民英语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中的“文化殖民”,为旅游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内外旅游殖民主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尤其分析了旅游殖民的定义和类型,重点分析了旅游殖民主义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中外旅游殖民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国内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欧美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策略,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教育援助,向发展中国家输送知识、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从而出现了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高等教育迅速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并且实际上成为发达国家后殖民主义策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笛福思想的代言人,鲁滨逊教授星期五英语、指引他皈依基督教等等行为无疑是对土著人进行文化殖民。当然,种族主义必然赋予文化殖民以合法外衣。因此,鲁滨逊"栽培"星期五的经过可以看作帝国文化殖民史中种族主义策略实施于殖民地土著的成功范例。所以,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殖民的色彩适当地加以鉴别与批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子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实现文化殖民的消解和完成被殖民者身份的确认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在殖民主义消失的今天,新的文化殖民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对《子夜的孩子》的解读,了解文化殖民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作者力求消解西方文化中心意识,从而使边缘的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回归到应有位置的文学意图。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在其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用精妙的语言、超凡的想象力向世人再现了殖民以及新殖民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南方的众生百态。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作为美国南方文化代表的爱米丽在北方"殖民"统治与文化杂糅的环境之下的身份危机与试图进行身份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英国电影中的黑人身份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因为宗主国或本国放逐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双重无家可归的被放逐者.第二,因为殖民主义及其后遗症而散居各地的黑人流散群体.第三,因为殖民与后殖民行为促使黑、白群体相互“混杂”而使双方都失去民族纯洁性的黑人混杂体.第四,因为跨种族婚姻促使后代在基因方面“混血”,而在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混杂的黑人混血儿,即所谓的“基因和文化混杂体”.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办学是当今的一种潮流、发达国家在占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的同时,还要占领其教育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也不得不向国外开放自己的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