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取法于日本,而日本则是取法于西洋的论述为现代修辞学的形成发展构拟了一个认知的互文空间。论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描写其兼容的互文语义和在不同交际领域中的互文覆盖率,完成革命已成为20世纪社会政治关键词的考论,从一侧面印证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史的描写推理。  相似文献   

2.
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史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史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史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史》、  相似文献   

3.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籍教授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史稿》)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修辞学史专著。这部洋洋四十二万言的巨著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了中国修辞学史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包括修辞学基本理论、修辞手法与语体风格的体系中,既有对诗词、散文修辞技巧的深入总结,又兼及口语修辞技巧的研究,从先秦至现代,均有详细的论述。清晰地展示出中国修辞学从萌芽到成熟及至革新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话语:广义修辞学重视修辞研究的"三个层面"(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和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巴赫金批评的修辞观,是"书房技巧",大致类同"修辞技巧"或"修辞术"。了解西方修辞学学科背景、了解"新修辞学"研究状况的学者,通常不会固守"修辞术=修辞学"的观念;在公共阅读领域影响甚广、在跨学科视界中学术关注度甚高的著作,如罗兰·巴特《图像修辞》、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5卷本,这部规模宏大,材料丰富,脉络清晰,史论结合,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巨著,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精品、珍品,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如果说1984年出版的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奠基石,那么,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的《通史》,就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大厦,它在研究中国修辞学史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宗廷虎、李金苓比翼双飞,早在1989年两人就合著出版过《汉语…  相似文献   

6.
一部由语言、修辞学界郑子瑜、周振甫、胡裕树三位大师任顾问,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任正副主编的212万字的五卷本巨著《中国修辞学通史》(下称《通史》从编写到出版仅仅五年时间便问世了,它标志着修辞学在中国从繁荣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对于这部巨著,竟以孔子老话“修辞立其诚’来管窥,似乎既不全面又分量不足,其实,这句正是巨著最主要特色之一。简评(通史)是离不开中国特点的。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f[.Th~,*T-,汉民族传统优秀美德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修辞”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历代人们对“修辞”的认识是在不断发…  相似文献   

7.
郑子瑜先生对中国修辞学及修辞学史的研究,始终贯穿着语境理念。他既重视与考察对象相关联的上下文语境,也注重与修辞现象相关的时空语境,以及话语目的等语境因素。他的语境理念是广博、深远的,所论涉及多边缘学科。注重事物与事物的内在联系,注重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联,使他的修辞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8.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9.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于六十年代初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修辞学,大学当局特地开了“修辞学特殊讲座”,聘请郑子瑜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修辞学”。听讲者限于该校文学院及教育学院的教授,计有实藤惠秀教授、大矢根文次郎教授、提留吉教授、阵内宜男教授、原田正己教授、松浦友久教授等六人,皆系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及语言学者(据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的《自序》所载)。  相似文献   

10.
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是我国著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80周年。望道先生治学数十年,创新思维贯串其一生。他在文章学、文学、美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均卓有建树。本文作者曾在望道先生创建的语言研究室从事修辞学研究多年。文章从"‘立大志攻坚’与继承创新"、"甘坐冷板凳与为创新探索多种研究方法"、"把创新的接力棒传给学生"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望道先生创新思维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是我国著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80周年。望道先生治学数十年,创新思维贯串其一生。他在文章学、文学、美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均卓有建树。本文作者曾在望道先生创建的语言研究室从事修辞学研究多年。文章从“‘立大志攻坚’与继承创新”、“甘坐冷板凳与为创新探索多种研究方法”、“把创新的接力棒传给学生”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望道先生创新思维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季鸿崑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理论建构、教材建设、教学实践与食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准确评介季老的食学贡献是严肃的历史责任。笔者与季老联袂同道、戮力前驱二十五年,心语共事,体悟良多。通过与季老共同推进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统编教材编撰事务、创办《饮食文化研究》期刊、编撰《中国烹饪文化大典》、发布《泰山宣言》、共同支撑"饮食文化研究"、"食学研究"专栏、联袂历届"亚洲食学论坛"等诸多经历,实录季老的学术思想与建树行为。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16.
茅家琦先生是享有盛誉的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传承、弘扬茅先生的治学理念、方法和风格;学习其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科学精神。与会学者们认为:茅家琦先生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以太平天国史研究为代表的传统领域中不断作出新成就;二是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三是独具慧眼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茅家琦先生的治学成就深刻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品格:致力于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卡夫卡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几部专先后问世,论达140余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叶廷芳先生主编的《卡夫卡全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卡学”在全世界开始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与其家世不显,贫寒无所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少无所师,故能学出己见,无所束缚,大胆疑经。这为我们解释疑经风气何以会在北宋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参证。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师经需求其意和事信言文观念的提出、对言简意深和简而有法的崇尚,还是对纡徐婉转、平易畅达的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可以从其经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于北山先生曾长期从事中国职官制度研究。虽未能最终完成宏愿,但从其已发表的少量成果来看,其考订之精详,论列之平实,已足瞻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力与学养。他在这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可给后起者许多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