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文化负载词是反映民族独特文化特征的词、词组或习语,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下,由于语境的缺失使得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成为翻译中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语境理论的视角,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边城》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础,以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话语标记语"我想"为例,基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美国翻译家威廉莱尔的翻译作品,对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进行考察研究,分析比较两者翻译的异同,从而得出影响异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原本和英译本的比较,深度挖掘译者身份,力求更深刻地洞悉戴乃迭独译期明显的“译者现身”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瑜 《现代语文》2008,(3):81-82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英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称谓语翻译进了分析和研究.杨完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称谓语的翻译,采用了具体、换算、变通、归化和异化等五种方法.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当前译者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风筝》两个英文译本,对杨宪益、戴乃迭和刘士聪教授的英译本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译者不同的视角来看不同翻译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客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颇具文学韵味和美学价值的精湛译词是深度解读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沟通作者、小说人物、译者和读者心灵的纽带,聚焦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实质及社会、时代意蕴,立体再现小说主角特异性格和心理特征,生动刻画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张力解读空间,展示主人公人性弱点的同时,深度再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旧中国社会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了其中数幅对联的英译,从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以及对联中包含的典故和隐喻两个方面分析了对联翻译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我们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英国学者蓝诗玲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不同译者做出不同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预期受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环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53-157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其对荣宁两府家具摆设的描写中就可窥视一斑。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家具摆设独具匠心的翻译为例,旨在分析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使用目的论及归化异化翻译方法的理论,比较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两译本中对称谓语翻译的5个例子,用以解释国内外读者对二译本反响不同这个问题,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因此决定了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4.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在众多《红楼梦》译本中可称为两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译者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投射出来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入手,通过比较两个译本,认为由中西方法律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导致的是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伤逝》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作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信的评判标准。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鲁迅作品《伤逝》时体现出的翻译信之标准,并对译介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张晓苗  周岚 《现代语文》2013,(5):139-142
本文以德国功能流派目的论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英译版本为研究素材,分析其章回体目录中称谓语、地点名称、典故这些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的英译,探讨在翻译这些彰显英汉语言差异的词条时,目的论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媛  梁端俊  石莹 《邢台学院学报》2021,(2):134-137,142
《儒林外史》 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典籍,可谓清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的 《儒林外史》 英译本进行剖析,提出典籍翻译的译者需借鉴文化维、 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在翻译时尽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据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差异,灵活地采用适应性选择以及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