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进展中的若干经验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42个转制科研机构进行专门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转制工作进展顺利,许多科研机构通过转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对转制进展中的若干经验与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最新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我国科研机构转制工作正式启动,我们通过对部分转制科研机构的转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我国科研机构转制工作进展顺利,许多科研机构通过转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科研机构在转制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部属科研机构的转制工作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转制进展中的经验与问题,对于加强和改善配套政策,推动转制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科研机构转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 继续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 自1999年以来,以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原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开发类院所转制工作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府科技投入的中国转制科研机构效率评价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关系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中国转制科研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承担着行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职责,其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核心竞争能力。选取2008年17个行业207家中央级转制科研机构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对效率问题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仅8个行业(占47%)转制科研机构的综合效率有效,12个行业(占70.6%)转制科研机构的技术效率有效,9个行业(占52.9%)转制科研机构的规模效率有效。原因是:行业科技资源分散、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下降、管理水平滞后、内部运行机制不畅,造成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转制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后进行资本运营对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转制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后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指出了转制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后进行资本运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转制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后可行的几种资本运营方式。  相似文献   

6.
转制科研机构功能定位的相关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功能定位问题在转制之初就倍受关注,现转制已实施10年,这个问题依然受到转制科研机构院所长的高度关注。本文在面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转制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考核、重点支持的建议,目的是发挥转制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强其对行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本文从科技统计的实际数据出发,对贵州省属15个转制科研机构2002—2007年的科技活动进行分析,评估其成绩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方转制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制度困境,提出了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内涵和特征,实证分析了河南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9.
科研机构全面转制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2个科研机构转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基本完成,为全面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全面推进科研机构转制改革的工作也已拉开序幕.1999年年底,科技部已拟定出<国务院部门和单位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并在年底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获得原则同意.  相似文献   

1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科技机构的改革方面,第一批由10个产业管理部门所属的242个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全部完成,第二批转制院所大部分完成了工商注册。与此同时,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在2001年拉开帷幕,首批4个部门102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869个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进入了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方面,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通过转…  相似文献   

11.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特征,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协同创新思想和要素,构建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20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为科研绩效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分析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政策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八条改革对策:一是把职务科技成果与有形资产区别开来,实行特殊的资产管理政策;二是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三是高校等事业单位无需上缴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四是职务科技成果奖励的金额不纳入职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五是改事前审批为事后备案;六是改强制评估为自愿评估;七是改强制进场交易为自愿进场交易;八是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奖。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TIC)在华发展状况,以14家典型外资TIC机构为研究对象,将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历程分为探索、培育、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4个阶段。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外商投资政策与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业务方向、成长速度等;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全国布局分支机构、多元业务统筹经营、开展并购抢占市场、紧贴中国市场需求、积极进军新兴领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科学监管和扶持民营机构等启示对策,以期为推进国有与民营TIC机构做大做强做优以及中国外资TIC机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军灵 《科学学研究》2006,24(6):856-861
在介绍美国和德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理事会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理事会制不能全面推行的原因,探讨适合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理事会制的模式,并就目前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理事会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日德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郭军灵  盛亚 《科研管理》2004,25(5):116-121,99
本文以美、日、德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三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内部治理结构、分配与福利制度、税务制度、科研活动的管理、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论述了对我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分配力”看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与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2003,21(4):405-408
“知识分配力”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以提高社会“知识分配力”为导向 ,通过开发中间知识产品 ,提高社会知识存量的“可利用性”和整个社会的“知识利用能力” ,向兼具生产和服务功能的中介机构转化 ,成为“创新增值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 ,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基本特征,从创新支撑、活动、产出、影响、运营能力五大维度出发,提出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取各指标权重大小,通过直觉模糊数相关系数计算各科研机构与理想、临界机构加权相关系数,提出直觉模糊排序方法。最后,选取广东省属10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为样本,并利用该方法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给出提升该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新一代机构知识库中研究数据关联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设计研究数据关联组织方案和策略,规范机构知识资源在重组中的有效运用,促进数据资源发展,实现科学获取数据、全面关联组织数据。并重点对机构知识库中研究数据几方面进行了分析。①新一代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内涵及创新系统视角下的特色扩展;②新一代高校机构知识资源关键数据的组织对象——研究数据关系研究;③机构知识资源的研究数据采集及关联管理;④传统机构知识库的升级、对象扩展及数据利用关系;⑤构建一个基于创新环境的高校机构知识资源数据开放系统。提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系统是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创新、学习决策和动态博弈的系统。为揭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及其动态演化路径,把学习竞争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引入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研究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初始条件、内在决定因素、动态环境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创新过程以及合作创新模式的演变。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学习行为和能力、系统演化的初始状态等相关,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协同收益、引致风险损失、初始成本以及双方的贴现因子则是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