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在南沙六个礁盘上开展了扩礁为岛的工程,引发关注。与此同时,中国计划斥巨资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建造机场的传闻也在持续发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南沙永暑礁建机场,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沙的军事据点已经隐隐成形。  相似文献   

2.
一天补三礁经过3天3夜航行,我们到达南沙永暑礁。永暑礁在南沙6个岛礁中排行第一,有足球场那么大,是南沙诸礁的一个“后方基地”。补给船的到来,使守礁官兵激动万分,远远就见码头上官兵冒雨列队,敲着锣鼓欢迎我们。船还没靠稳,不少官兵就急着跳上岸去,与欢迎的同志热烈  相似文献   

3.
记者团在永暑礁主权碑前留影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新闻采访。首都记者团不仅向全国人民集中展现了南沙卫士的时代风采,而且通过记者的理性思考,增强了人们对“海洋、海权、海军”的认识,彰显了南沙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新闻会战。短短13天的采访,8家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出各类新闻稿件243篇(幅),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南沙热”。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舆论推动。海军机关通过调研座谈和现场办公,解决了南沙官兵反映的近30个工作、生活难题,有效促进了部队建设。这是一次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中央新闻单位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坚持“…  相似文献   

4.
夜上华阳礁     
这是南沙群岛230多个岛礁中的一个,并不起眼。你甚至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但它是我人民解放军海军驻守南沙部队最靠南的一个礁堡,号称“南海第一哨”。从踏上南沙航程的第一天,我就向往着这个“第一哨”。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它,华阳礁。 晚饭后不久,我们乘坐的云舱号补给舰就驶进了华阳礁附近水域。但是补给却不能马上进行,因为运送  相似文献   

5.
六十五年前,在南中国海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菲律宾“狂人’克洛马等狂妄之徒,趁国民党海军暂撤南沙诸岛,岛屿空虚之际,心怀不轨,屡侵南沙岛屿,上蹿下跳,叫嚣南沙诸岛系他们首次“发现”,还要在岛上建立“自由邦”。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海军重返南沙,维护主权……  相似文献   

6.
一、追寻崇高之旅3月29日至4月10日,海军政治部组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搭乘海军883号大型补给舰远赴南沙,实地采访报道南沙卫士爱国爱礁、扎根天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记者团一行17人,由军报总编辑孙晓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等带队,人数之多、规格之高为历次南沙采访所罕见。出发前,孙总编说:“南沙之行,是一次追寻崇高之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明华副台长说:“我将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走近南沙、感受南沙。”两位领导同志的话,正是记者团所有成员的心声。我们从湛江军港启航。这次是南…  相似文献   

7.
颠簸在千里川藏线上得知《华阳礁上补给忙》被评为一等奖,回味难忘的南沙之行,身心仍在摇晃。去年10月,我刚结束累计两年的云南前线记者站工作,即奉命赴解放军报驻海南记者站值班。从南疆红土地扑向南国蔚蓝色,我的第一工作欲望是去南沙,去看看守卫那片总面积为92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兵。我和合作者“刘冰”——海军某部干事刘兴安、  相似文献   

8.
韩杰 《声屏世界》2012,(8):127-128
5月以来的黄岩岛领土纠纷牵动着国人的关注,而各部门也正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对南海诸岛的管控。其中,5月16日,海南气象部门正式新增对西沙永兴岛、中沙黄岩岛和南沙永暑礁3个岛礁的定点天气预报,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天气预报在气象信息发布与重要信息传播中的特殊意义。另外,从增设黄岩岛天气预报的价值层面上看,天气预报节目在强化中国大众的认知度与记忆度上,还拥有着强大的标识性与教育性作用。权威平台节目深入人心以气象节目中播出时间最早、影响中国受众面最广的CCTV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例来分析,这种强化作用更多的是来源于气象信息传播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王智寿  张雷 《军事记者》2006,(5):F0002-F0002
南海风光无限好,聚焦军营写风流。今年3月27日至4月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9家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20余人,劈坡犁浪,穿滩过礁,赴祖国南沙、西沙的孤礁荒堡,集中采访了驻守南沙、西沙群岛的海军守礁、守岛部队官兵。在半个月的采访中,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深入南沙水暑礁、华阳礁、东门礁、永兴岛等礁岛,顶高温,抗湿热,战狂涛,发扬吃苦耐劳的顽强战斗精神,与守礁官兵同吃同住通过举行座谈、实地考察、一线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专题采访。记者们被南海官兵“爱国奉…  相似文献   

10.
南沙备忘录 南沙采访前夜。海军南海舰队机关。 舰队司令员何林忠少将、政委康富泉中将向《解放军报》记者介绍南沙群岛。 凝眸那巨幅中国地图。南沙,以小于全图2.2倍的比例尺另幅置于右下角。但它在中国军人心中,和大陆版块上的黄土地同样重千钧。  相似文献   

11.
“那一天确实紧张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一共给我们送了五次血.其中有四次是专门为了一个AB血型病人的肝移植手术的。”海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林圆边翻看2004年12月16日的记录边回忆道。  相似文献   

12.
<正>穿越六十多年的时光隧道,新中国人民海军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由"淡蓝"驶向"深蓝",已建设发展成为一支迈向现代化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为一个曾经在人民海军工作、战斗近30年的转业军官,那解不开的海军"情结",特别是我所经历的两个"第一次",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其情其景宛如昨日。  相似文献   

13.
难忘南沙行     
1994年12月6日至17日,记者随南沙巡防区第32批换防补给952船赴南沙,参与永暑、华阳、东门、赤瓜、南薰、渚碧6个岛礁的换防补给,亲眼目睹了南沙卫士战胜艰难困苦,顽强拼搏守礁的感人场景,深为守礁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敬佩!送行·海浪·晕船记者赴南沙之前,南海舰队宣传处摄影干事王红就告诉我:这个季节去南沙,风浪较大。我说:我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非是晕船吐几D嘛!果不其然,在北京乘飞机时还阳光灿烂,一到湛江,飞机整整穿了七八分钟云层才降落机场。湛江阴雨。我们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对南沙情况的熟…  相似文献   

14.
肖平 《中国广播》2006,(6):F0003-F0003
2006年4月8日至14日,应海军领导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率新闻报道组赴西沙群岛慰问采访驻岛部队。此前,副台长王明华等搭乘海军补给舰,登上南沙巡防区驻守的岛礁,进行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15.
在祖国最南端的永暑礁上,有七名江苏籍官兵守卫在那里。他们每接到一封亲人的来信,短则2至3月,长的要达半年之久。其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以苦为荣。羊年春节前夕,通过卫星电话,他们请求海军某部向本报转述对全省人民的美好祝愿。新华日报2月15日(正月初一)发表的《卫星遥送赤子情》的快讯,及时反映了这七名官兵“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赤子之情,颇为感  相似文献   

16.
吴超 《军事记者》2007,(1):25-26
2005年10月22日,《人民海军》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南沙耸起“数字礁堡”》的消息。这篇短新闻源于一篇3000字的长稿,编辑从冗长的文字中淘沙取金,通过精选打卫星电话、上网络大学、看数字电视、用程控值班等生动事例,挖掘出了我军信息化建设促使海洋国土守卫方式和实效发生了质的飞跃的重大主题。该稿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掘深井而得甘泉。此稿的编发过程,对我们的新闻采编工作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触摸大堡礁     
元辉 《军事记者》2005,(8):41-41
从新加坡乘澳航班机飞布里斯班,而后沿澳洲东海岸北航,飞行不久,便见海面上泛出一片一片斑斓的色块。愈往北色块愈多。凭常识和经验,那应该就是举世闻名的大堡礁礁盘了。机上的乘客想来大都是去大堡礁旅游的,许多人的眼睛都贴近了舷窗,目踪那些斑斓的色块。到了凯恩斯,乘游船出海,驶近珊瑚礁观光景点之一的翠岛海域,纵目四望,那色块愈显稠密,或深或浅,或明或暗。  相似文献   

18.
青海那一片高原红,对我们80后记者来说,原本是一个遥远、神秘与陌生的传说。但是从2010年的第一天开始,她就与我们魂牵梦萦,以致在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中,我们与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情感交融,不再分离。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9,(8):I0001-I0001
200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解放军报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海军报社等媒体的记者,在国防部对外传播局孟彦副局长的率领下,随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在14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与海军官兵一起面对高温、潮湿、大浪的艰苦环境,一次次直面生死考验,用手中的镜头和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广播战线的新兵,今年我有幸参加了东北地区抗洪抢险的报道工作,和奋战在东北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勇士们一起度过了15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风高浪险,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一个个水乳交融、军民情深的动人故事,将在我今生如织的岁月中定格为眷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