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梳理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审美性与商品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探讨文学的审美性与商品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初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探讨文学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4.
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日道德观非常相似,都重名异誉为耻,但其行为方式的体现却有所不同,中国人表现为一种自律性,而日本却倾向于他律性。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趋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自律性,是与艺术的他律性(他性、外部性、社会性)对举的。艺术活动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必须遵循艺术的内部规律,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轻视科学技术,把技术手段放在艺术自律性之外的倾向,现代科学是艺术创作的有力辅助,它可以成为艺术自律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已在工具作用、嫁接综合、捕捉机遇、替代性体验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以经验主义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杜威审美经验与传统的、静态的、自律性审美经验论不同,它具有动态性、他律性和一定的自律性三个特征,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以经验主义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杜威审美经验与传统的、静态的、自律性审美经验论不同,它具有动态性、他律性和一定的自律性三个特征,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道德在本质上不仅是自律性的,更是他律性的,而道德他律性是通过社会制度安排和规范约束来实现的.他律性也是作为公共道德一种重要形式的公民道德的基本属性之一,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仅靠道德教育就能实现,它有赖于他律性的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合理安排与供给.制度安排为社会制度体系的建构提供必要的基本价值理念、道德价值论证和社会道德资源支撑.社会制度构成了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基础和新视域,社会他律性的外在制度约束和规范,是维持社会正义和社会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础;社会制度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性资源,也是个体追求道德自由的秩序保证.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整个批判哲学之上的.其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内部存在的冲突,是批判哲学体系本身的内在冲突的反映,更是启蒙理性内部两种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的反映.这种冲突最终表现为理性的自律与他律之间的矛盾.康德的教育理念,既要求道德教育能够体现出启蒙的自律性原则,又不得不承认其具体的实施始终无法回避他律性问题,即教育作为单纯的启蒙技艺的问题.最终,康德在道德教育如何可能的问题上不得不诉诸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11.
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注重道德教育,培养"有品德"的边防警官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边防警官的道德培养中要立足道德培养的他律性,追求道德培养的自律性,力求道德培养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艺思想与中国当代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艺思想为当代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学意识形态观,强调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学体制而成为学政策。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台湾的学批评可谓众声喧哗。但在多元声音的背后,人们可以发现,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台湾学批评中产生了深刻而且广泛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50年代至今的台湾当代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范式转向,即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新批评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理论尤其是英美论的主潮,50年代开始在台湾坛登陆,经过颜元叔的推广,新批评在60年代台湾的学院派批评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具》、布鲁克斯的《论诗歌的矛盾语》和韦勒克与华伦的《学理论》等新批评重要献进入台湾学批评场域,结构、肌质、张力、歧义、反讽、矛盾语、细读、本体、本身俱足以及作品内在价值等一系列新批评概念成为学批评的基本工具,也形塑了当代前期台湾的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学是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是一种有机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4.
道德既包括道德规范等社会客观要求,也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主观操持,道德既具有道性又具有德性,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道德的道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道德实践的合规律性,道德的德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属人性和道德实践的合目的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受一定外部条件的限制,具有外部制约性,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又是一种自觉自为行为,具有自觉自为性.辩证统一的道德本性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坚持"道论"与"德论"相统一;坚持"得道"、"体道"与"行道"相统一;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尊重现实社会时代环境与条件,遵循自律性与他律性统一、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民主化与法制化和谐、本土化与国际化融通及区域性与全局性统一的原则,确立体系结构系统性、特色定位本色性、内涵品格现代性、教育功能完备性、服务方式终身性、发展模式和谐性及国际交流开放性的战略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6.
指出学位论文在源初意义上是学生能力评价和测量的工具,这在今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表现尤为明显。研究揭示了当前我国专业学位论文多元的形式分布特征,同时说明了专业学位论文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提出了多元化与小一统互融、标准化与精细化共生、他律性与自律性整合的管理理念,以推动专业学位论文多元和规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羞耻心的心理机制、特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机制角度看,羞耻心的产生与否和个体心中良知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羞耻心具有三个典型特点:是后天习得的,因而具有浓厚的社会性;既有相对性,也具普遍性;既有他律性,更有自律性。羞耻心的唤醒与激发在培育人的善心与善行方面具有三个重要功能:社会规范功能、导善功能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体现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客观必然性。道德内化规律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支配作用。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20.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升只能在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并将其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