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德国18世纪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它对近代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的开创性意义。歌德曾非常恰当地评价了此文的历史地位,他说:“席勒在这篇论文里奠定了美学的全部新发展的基础。”在这部著作里,席勒第一次明确地把  相似文献   

2.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文坛,由于再没有席勒、歌德、海涅等巨人的驰骋,显然是冷寂得多了。冯达诺和曼氏兄弟的宏篇还未出现,“青年德意志派”的诗人们多已颓唐,但德国的浪漫美学传统没有湮灭,歌德开创的古典文学的余绪还时时发出闪光。保尔·海泽就是在这时开始他的文学活动,《特雷庇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是十八世纪德意志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歌德、席勒一起领导“狂飚突进”运动,在哲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他的思想理论不仅对他那个时代而且对十九世纪德意志及欧洲各国的思想进程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受到他的深刻影响。可是,国内学术界对赫尔德  相似文献   

5.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6.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论美书简》是席勒最早表述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的重要文章,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重视和挖掘不够。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席勒根据康德的哲学理论,最早把美与实践理性密切联系起来,认为美根于实践理性之中。这种观点,不仅基本完成了康德开始的由认识论美学向本体论美学的转型,而且开辟了通向人生论美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新道路,同时还是走向德国古典美学的实践观点,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最重要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8.
约翰·克利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805),德国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之一,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从1776年开始,席勒在杂志上发表抒情诗和剧本,并于同年秘密写成了第一个剧本《强盗》。不久又写下了他的第三个剧本《阴谋与爱情》。1787年来到魏玛之后,他先后写成了《希腊的神》等诗歌,出版了《三十年战争史》;接着陆续发表《论悲剧艺术》、《论激情》和《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等几十篇文艺论文。席勒一生创作了几十个剧本,并改写了一些名作,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阴谋与爱情》初名《路易丝·密勒林》,是席勒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9.
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重要的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美学思想为基础和寄托,思考着人性、命运、社会,深刻影响着我国审美思想教育的发展.尼采曾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可见,席勒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启蒙性和创新性,尼采的话也肯定了席勒审美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也是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梅林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德国文学。他在报刊上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对德国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对莱辛、席勒、歌德、海涅等德国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评论。他的文学研究名著《莱辛传奇》得到了恩格斯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同时,他对欧洲一些著名的作家作品也进行了研究。梅林的文艺论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梅林和法国的拉法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青主诞辰120周年早年青主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参加了辛亥革命.留德期间,青主在音乐作曲理论、钢琴、小提琴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青主出版的《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的美学观点至今影响着后人他创作的32首艺术歌曲和60余篇音乐文章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青主从艺术角度最早选择出版了德国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并精心配译了中文唱词;他称席勒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是有着“伟大思想的诗”和具有“最伟大的思想”的音乐.青主《乐话》中小提琴和钢琴理论至今对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月历     
《中文自修》2014,(32):56
席勒(1759-1805)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市民家庭,童年时代的他就对诗歌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相似文献   

13.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28日,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诞辰250周年。歌德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长,看到这类大事一直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对于七年战争、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法国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的一些事件,我都是活着的见证人。”在这伟大的历史浪潮的冲击之下,歌德始终以睿智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幻和世界的发展,用他那如椽之笔把它真实地映照出来。为此,诗人海涅称他是“世界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15.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7.
高淑云 《教育家》2004,(7):64-65
世界上许多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1793年,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席勒曾给丹麦亲王写了27篇《审美教学书简》,“美学”一词即产生在这些书简之中。在我国(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相似文献   

18.
正歌德(1749年—1832年),德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又是思想家,科学研究者。他的诗剧《浮士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在百年前就翻译到中国,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倾倒。歌德十岁左右就接触并爱上了绘画。他说:"我从童年起就生活在画家中间,我习惯于像他们那样,把景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诗与真》)  相似文献   

19.
“西方美学”主要是指欧洲各国以及美国、俄国的美学。美学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始 ,到 175 0年由“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用“Aesthetica”这一名称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再到之后的歌德、康德、席勒直至黑格尔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 ,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这一过程中的不同的美学观点和见解更是层出不穷 ,丰富多彩。其中部分美学思想蕴涵的教育思想也是颇值得探讨的。   (一 )个性教育思想  西方美学史上盛行于 11至 14世纪的经院美学后期 ,有一位著名的奥古斯丁主义者邓斯·斯各特 ,他在自己的美学思想中提出了“此一性”这个概念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席勒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入手介绍并阐述了席勒对诗歌“素朴的”和“感伤的”二分法,不仅表明了他对诗歌艺术手法、作家风格等的研究深刻性,更着重探讨了席勒一直以来在审美中对完整人性的理想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