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德育学的角度具体阐述“八荣八耻”的内容,以及内在相互关系,说明“八荣八耻”的人本内涵,以及推动人们向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德育"之"育"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把“教学“(“德育类”课程除外)排斥在“德育工作”以外。表明这个《规程》,算不上是“德育规程”。只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规程●从“德育”之“育”的角度看来,有效的“德育”至少应包含教育、训练与感化诸成份●从非理性的“德育”向理性化“德育”的转化。是近代以来“德育”演变的大势所趋。这种”德育”,着眼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并发展其社会性,力求唤起学生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德育教学中。本文试从“以人为本”与德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德育教学目的性与方法论的协调一致、“以人为本”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有效结合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德育学课程建设由大而全的庞杂体系转向专而约的弹性体系 ,精简压缩后的内容体系由六大专题构成基本逻辑结构 ,并重新命名为“道德教育学”。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定位是在把握德育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基础上 ,体现出三大特点。其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开放式互动学习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德育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 ,凸显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给教师留下足够的创造发挥时空 ,有效激发高师学生的德育创新精神 ,锻炼其德育实践操作能力。德育学课程考试改革也配套进行 ,从考试形式、试题类型到成绩结构 ,共分为三大步走  相似文献   

5.
论述我国“德育过程”研究的缘起,以及这种研究何以陷入误区,并通过对德育问题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如今普遍存在的宽泛的“德育目标”与狭窄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群体”之问的反差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丽萍 《广西教育》2013,(34):65-66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既是“文学”,更是“人学”。作为语文老师,应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自始至终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讲授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挖掘德育因素,结合课外语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德育学课程建设由大而全的庞杂体系转向专而约的弹性体系,精简压缩后的内容体系由六大专题构成基本逻辑结构,并重新命名为“道德教育学”。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定位是在把握德育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出三大特点。其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开放式互动学习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德育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凸显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给教师留下足够的创造发挥时空,有效激发高师学生的德育创新精神,锻炼其德育实践操作能力。德育学课程教考试改革也配套进行,从考试形式、试题类型到成绩结构,共分为三大步走。  相似文献   

8.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从事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真爱,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这是一种真心的爱、真挚的爱、理性的爱。一、真爱才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教会学生学习重要,教学生做人更重要。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于是“危险品”,可见智育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人格的教育更不可忽视。所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千方百…  相似文献   

10.
远雁 《高教论坛》2006,(5):62-64,68
高校“两课”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和中央的精神。最近,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两课”教学的新方案。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如何开展这一模式,本文试图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教多学”模式的诞生,实现初中教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总结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提高“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德育工作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灵魂 ,它关系到民族的振兴 ,国家的兴旺。作为小学德育教学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 ,如何适应当前课堂教育改革的形势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亟待我们共同研究的命题。  一、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德育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化”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活动化教学”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能够运筹、创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应具有的一项新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什么是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和生本理念为指导,以教材为中介,围绕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以及切入相应学习评价而进行的系统性策划与创意.  相似文献   

17.
刘金生 《天津教育》2003,(11):11-13
“德育渗透”(或“渗透德育”),是教师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这是非常明确而又着力强调的。具体说:教案必须有渗透德育的设计;评职称、评优、考核的业绩总结要有德育渗透的内容;论文、研究课题,“渗透”更是“保鲜”的话题。总之,没有渗透的课不是合格的课,没进行渗透教育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上面贵之,下必从之。大家都在动渗透的脑筋,做渗透的“文章”,实属必然。我们渗透的工作做得如何?应该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不过我们还需注意,渗透中的虚浮现象正影响着我们德育的质量。一、渗透岂可张扬?德育渗透属于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的重要批示,由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两课”教学部协办的“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4月9—1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大会围绕提高高校德育主渠道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一主题,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育人问题出发,探讨了加强德育主渠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途径。来自全国24所高校和4个学术单位的5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根据哲学的、逻辑学的、语言学的和德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的考察,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高职PLC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职院校PLC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PLC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学做合一”型教室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