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唐文 《华章》2010,(22)
如果从荒诞的视角考察,正是由于"存在"和"本质"的分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众多人物才出现了所谓的"道德疯狂".因此,对小说和其中的人物草率地进行"不道德"的定性是失之偏颇的.在小说中这场有关道德的战争中,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不仅不是传统观点中反英雄式的小人物,虽然势单力薄却英勇无畏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小说《二十二条军规》通过“反英雄”式的人物塑造、“反小说”的叙事结构等表现手法,在用喜剧形式反映荒诞现实的同时,塑造了尤索林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黑色幽默的精彩演绎——论《第22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22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作者约瑟夫·海勒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荒诞的形象,其中尤索林是《第22条军规》的主要人物,是黑色幽默中典型的反英雄式人物。小说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螺旋式结构来描写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许多字、词甚至整个句子都处于无序、重复、模棱两可、自相矛盾当中,是黑色幽默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4.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历险故事姊妹篇".该文对比了两部历险记,认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其实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即作者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两个人物是"合二为一"的,由此也能发掘出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从"自度"到"度他"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塑造的战争-官僚机器,是小说中宰制个体记忆的罪恶渊薮.尤索林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回溯,摆脱了战争-官僚机器的控制,回归到了自己最内在的存在--斯诺登的死亡事件.通过斯诺登死亡事件的启示,尤索林摆脱了战争-官僚机器的宰制,完成了其对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刻意描写的人物,他是“黑色幽默”文学艺术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嘲笑死亡,但又对死亡充满恐惧。他怀疑和否定当局所宣传的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但他又有自己的追求。他敢于反抗当权的大人物,与他们的自私、贪婪、专横、残暴和毫无信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自己在“反英雄”的过程中变成一个真正值得称颂的英雄。作者通过尤索林死里逃生的斗争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荒谬,反映了当时人民反战的心声,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9.
作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家,约瑟夫.海勒和他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海勒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但是他的写作过程中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作为流行于二十世纪欧美的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尤索林的行为选择来解读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以期能对这部经典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作者海勒以“黑色幽默”的笔调为世人勾勒出一幅荒诞的社会图量。本文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绝望的幽默感出发,探讨“黑色幽默”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荒诞的视角考察,正是由于"存在"和"本质"的分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众多人物才出现了所谓的"道德疯狂",他们都是荒诞世界的受害者。因此,对小说和其中的人物草率地进行"不道德"的定性是失之偏颇的。在小说中这场有关道德的战争中,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不仅不是传统观点中反英雄式的小人物,虽然势单力薄却英勇无畏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相似文献   

12.
"瘫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所反映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揭示19世纪都柏林狭隘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此种社会环境对都柏林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现主题,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部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剖析和展现,使"瘫痪"主题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更深入细致的表现.<痛苦的往事>中主人公达菲先生是小说集中都柏林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这一人物进行剖析,并从他所代表的成年都柏林人的精神生活入手,来解读和分析小说集主题"瘫痪",进一步展现"瘫痪"在人物内在精神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曾是二十年代浪漫抒情小说流派的中坚代表,但他后期的小说却呈现出与前期迥异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倾向.本文拟在着力分析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出奔>的同时,探索郁达夫文学观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述了二战后美国荒诞、非理性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社会造成了不同精神品质的人。小说中塑造了几类人物形象:第一类人,是大多数人,他们的精神品质相似,仅仅为生存而接受现实,逐步适应环境,成为社会的“适应者”;第二类人,是以尤索林为代表,他与周围众多的人物不同,他为自由、为灵魂而生存,是当时唯一幸存的清醒者、反叛者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力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者.  相似文献   

16.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明威是开一代新风的小说家,他擅长用简约的语言,由人物的言行来"表现"故事,而不是由作者来"讲述"故事.短篇小说<十个印第安人>是其"表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或许我们还记得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飞行员尤索林,他想回家,按第二十二条军规飞行40次就可免飞,但同时又规定要绝对服从长官。尤索林的愿望落空了。按规定精神病人可申请免飞,但尤索林又因有能力申请而被认定不可能是精神病……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荒谬可笑。然而何其相似的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英国大多数作家摒弃实验小说的创作手法,引领了一场"回归传统"的创作潮流.本文分析了该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愤怒的青年"金斯莱·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的创作风格、新型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色,凸显出这部传统主义小说在世界现代主义艺术大潮中绽放出的异彩.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海浪>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利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象征着人生的具体阶段.作者通过对六个人物成长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六个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而又以不同的姿态迎接着死亡.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整体生命却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