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2.
新闻背景的运用,历来为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媒体所重视,但相比之下声屏新闻不象报纸新闻那样重视新闻背景,以至于报道的内容往往缺乏纵深感,削弱了新闻的宣传力度。存在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对声屏新闻的认识上有片面性,不少从事广播、电视报道的编采人员认为,声屏宣传以迅速简短见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只要把新闻的主体事实尽快告诉受众就行,至于交代新闻背景,似乎可有可无。其实,广播电视新闻在保持和发挥自己时效快的固有优势的同时,又能象报纸等其他媒体那样,更注重新闻背景的运用,使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4.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5.
顾名思义,“新闻分析”所分析的必须是新闻,必须是社会上和部队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新闻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日益受到新闻传媒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种报道形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它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数是目前基层工作和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外,其形式上的短、平、快,语言上的自然朴实等特点也是重要因素。其实,“新闻分析”和我们过去所说的“调查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这种报道形式所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这样几个部分:摆列现象提出问题,寻找原因分析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也有的只是从几个…  相似文献   

6.
关于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到底“播”“说”“聊”哪种状态更好的争议一直存在.其实,这三种方式可以说都是根据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的细分而派生出来的三种状态,如果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就会使我们走入一个伪命题的误区:“难道新闻播报只有一个单一的或者说最佳的状态么?”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无论从内容、形式、手法、角度上都在不断创新,而电视新闻播报怎么可能是单一的状态?在具体实践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只具备单一的技能和播讲状态,是难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人们要求新的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既有新鲜的内容,又有新颖的表现形式,作品就会“活”起来,就会被读者所关注和喜爱,它所具有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才能为读者所吸收。因此,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的完美结合。而即使稿件反映的内容一般化,如果有了好的表现形式,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先看一下好的新闻形式对表现内容所起的作用。在新闻实践中,写作的体裁一般是消息、通讯、评论等几个种类,比如通讯写作,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大多采用纪实的笔法,按照金字塔结构或倒金字…  相似文献   

8.
“钱夹子新闻”:“生意人的圣经” 工商新闻是主流媒体“硬新闻”的主要内容。根据罗伯特的研究,主流人群中,有70%以上的读为商务和金融新闻所吸引,对“钱夹子新闻”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人民群众渴望每天收听收看到内容新、时间新、角度新的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和编辑工作当中,力求在“新”字上作文章,使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更好地发挥它所担负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玲 《新闻实践》2006,(1):27-27
下面刊发的五篇短文, 谈的都是新闻的"ABC问题"。本无须多说。对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常识都应烂熟于胸,且运用自如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今, 我们随手拿起一张报纸阅读,就会惊讶地发现,新闻要素残缺不全、标题故弄玄虚、语言生僻随意、内容罗嗦拖沓等现象触目皆是。虽说精神产品很难有物质产品那样的统一标准,但新闻作品的质量标准还是有其客观依据的。今天我们重提 "新闻ABC",旨在给媒体同仁提个醒: 新闻报道和理念的创新,必须建筑于扎实的业务基础之上。重视"新闻ABC",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12.
黄琳 《记者摇篮》2006,(6):11-11
都市报记者作时政新闻,一个很大的难处是参加不了省市党政高层会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要闻。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我做时政新闻记者的这几年,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巧做“二手新闻”。如果简单地把人家报道的内容拿过来,一番文字上的改动,直接“搬”上我们报纸的版面的话,既有“剽窃”嫌疑,又不能真正把这些重大新闻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受众来说也“不解渴”。所以,做“二手新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党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作为新闻源,或者说一个新闻线索,就这个重要的我们感兴趣的新闻线索,重新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技术在新闻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日益突出,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新媒体平台上,作为传统新闻业核心的“内容把关”工作已经全部或者大部分交给了机器和算法,“新闻价值”也越来越被“算法推送”所代替.此情此景之下,如何定义“新闻价值”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新闻教科书里所说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样的定义在“算法新闻”面前还具有解释力吗?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不少作者刻意追求新闻写作的形式美,这无疑是件好事。新闻跟文学一样,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的形式愈完美,就愈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追求表现形式美有一个度,就是运用诸多表现形式的结果,不应是突出表现形式本身的美,而应借助于形式把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为整个内容所吸引,不再去注意形式本身。技巧和手法是要的,但如果让读者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技巧和手法,这文字便很难算是一流的了。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可刘  相似文献   

15.
目击新闻是一种能够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形式。目击新闻除具有一般新闻所共有的新、真、短、快等特点外,同一般新闻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综观我们报纸上发表的目击新闻,我觉得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目击新闻的写作是用直观形象反映和报道事实。它吸收了电影、电视的某些特点,尽力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增强目击新闻视觉直观因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点:通过记者亲临现场的仔细观察去描述景象。对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不是所有题材的新闻报道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就告知给受众呢?这样做是不是都可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抢先报道就一定比压后报道的效果好呢?在新闻采编中,如何把握抢先与压后?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有关新闻价值的几个问题。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观应当是记者判断事实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事实能够成为新闻,要看它是否具有以下因素: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  相似文献   

17.
谈到新闻播音,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播”,一种是“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受到:新闻播音不可一味地“播”,也不可单纯地“说”,要宜“播” 则“播”,宜“说” 则“说”,“说”、“播”结合.有什么样的内容就  相似文献   

18.
下面刊发的五篇短文, 谈的都是新闻的"ABC问题"。本无须多说。对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常识都应烂熟于胸,且运用自如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今, 我们随手拿起一张报纸阅读,就会惊讶地发现,新闻要素残缺不全、标题故弄玄虚、语言生僻随意、内容罗嗦拖沓等现象触目皆是。虽说精神产品很难有物质产品那样的统一标准,但新闻作品的质量标准还是有其客观依据的。今天我们重提 "新闻ABC",旨在给媒体同仁提个醒: 新闻报道和理念的创新,必须建筑于扎实的业务基础之上。重视"新闻ABC",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们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众传媒所报道的奇闻怪事也随之越来越多,这些奇闻配以图像或照片,生动具体,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娱乐之心,还有的同时带给人以新的知识和信息,很受人们欢迎。但是也有一些奇闻,由于其缺乏科学依据以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是一种关乎国计民生,与黎民百姓、千家万户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新闻类别,也可以视作是相对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类型.而电视媒体的语言相比纸质媒体又具有通俗性、直白性、浅表性等特点.那么如何让经济新闻所承载的重要而深入的新闻内容通过电视平台得到“深入浅出”地更有效地传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