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他们不能胜任大学里的社会角色,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境地。因此,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弱势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使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在浙江部分乡镇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教育投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服务领域;创新教育模式,实施"多教结合";注重教育的有效性,确保教育质量.从而满足农村弱势群体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特征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霞 《时代教育》2010,(3):22-22,2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他们不能胜任大学里的社会角色,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境地。因此,分析弱势群体的分类、特征及教育方法,了解其主要表现,充分认识加强其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促进他们成人成才,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地扩大,大学生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他们不能胜任大学里的学生角色,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境地。为此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和组织者,有必要有责任对其特殊情况,积极寻求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了解其主要表现,充分认识加强其教育的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成因和与社会不和谐特征分析,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扶助、自我激励、资助保障、危机干预六个机制。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9,(1):113-118
当前高校中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增长学识才干上,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失羞耻心,流露出"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的心理。传统耻德要求人们涵养"仁""礼",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讲究"信""义",造就"大同社会";建立"功""业",体现担当精神。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正好与传统耻德要求相吻合。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实施耻德教育的对策:正确运用"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规律,激励大学生涵养羞耻心;教师榜样示范,引领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道德;统筹实施,建立耻德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和不断扩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后进生是班级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学会赏识、宽容和激励他们,是实现"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中,不断超越和升华.通过扬弃与整合,其精华不断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确立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道德基因";国学和民族精神的复兴,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输送了"精神血液";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培育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伦理骨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浇铸"思想灵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界定出发,认为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充实新的和谐理念,为此,需要强化"五个教育",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五个制度",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是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根源,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加大教育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设置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尹硕  郑雅维 《文教资料》2011,(17):217-218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自我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规划设计人生、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抗挫折教育五个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高校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调适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知识储备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引导,同时,政府、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娥 《考试周刊》2011,(46):202-202
大学生中也存在弱势群体,如何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德育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形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找出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措施,激励和引导处于弱势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定位,建立自信,逐步从阴影中走出来,对于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发展和高校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做好大学生生弱势群体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成因以及他们的思想现状,最后提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教育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社会对高校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有着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已对高校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应该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出发,在进行扶贫助学,心理干预的同时,更要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体系,保障其健康发展,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弱势、学习弱势、身心弱势、能力弱势四种类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健全资助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二是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的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有利于使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