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方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直接研究、整体研究很少,其相关性研究散见于其他专题研究之中。分析西方与此关联的论著,可以看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内部的现代性在逐渐扩散。然而与此同时,也能感知到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足。总体看来,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6):42-44,8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诗歌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对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城市诗的创作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城市现代意识对艾青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城市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的批判,他永远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个无奈的城市乡村人。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104-110
城乡统筹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教育和文化都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鉴于教育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应有内涵。文化城乡统筹是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其重要助推力。目前乡村文化状况堪忧,乡村文化主体急剧流失,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消解,城市文化逐渐侵占乡村文化家园,乡村教育缺乏乡土气息。基于此,我们只有发挥教育对文化的统筹作用,通过破解乡村文化主体困局,理性选择教育城乡统筹的文化内容,才能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最终实现教育对城乡文化的统筹。  相似文献   

4.
城与乡的关系史:新型城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代的城乡一体,到近代的城乡分离,直至当代的城乡割裂,中国城市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城乡关系发展史,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和前车之鉴。中国城市化的本质是关于一个植根于超过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社会,在经过20世纪50~70年代的高度集体化后,如何在政府主导的市场改革下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未来城镇化需要跳出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传统西方思维,从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及传统乡村社会的内涵,探索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构建互动共融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冲突状态,而所有的冲突,其实都绕不开城乡关系。主要呈现为对乡土居高临下的同情甚至否定、以乡土对抗城市、谋求城乡的平等对话、游走于城乡之间四种类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和农民的生存问题,隐含着城市/现代化对乡土/传统挤压的应对策略,表露着知识分子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但城市与乡村的互相转化是不平衡的。由于城市子系统的素质和功能优于农村子系统,人口和非农产业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大趋势。对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优化城乡大系统,就要对城市建设作出战略规划,积极建设足够数量大城市以满足人口和非农产业的城市化需要,促进城市与城市间的平衡发展,优化城市子系统,充分发挥城市功能,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以求得城乡犬系统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9.
乡土叙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乡村与城市互为想象的两种镜像,并且形成了乡村仰视城市、城市俯瞰乡村的一般审美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由对视发展为对话,二者互为开放和拥抱的同时,农民对于城市的想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想象姿态和审美情感的渐变在新世纪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捕捉这些新鲜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新的农民形象,全面把握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律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略论20世纪上半期的苏北农村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世纪上半期的苏北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与教育界自身两大因素,而教育落后对苏北社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则表现在乡村社会秩序紊乱、匪化现象严重,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依旧盛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空心化”、乡村结构再复制和乡村秩序失衡性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W.A.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为我们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关系提供了基本方法和视角。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发现刘易斯两分法的"理想社会类型"分类与当前社会现实相差甚远,甚至在误导我们认识这个社会。我们要立足于城乡社会发展现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多梯度性分析,在全国整体层面上考虑城乡一体化的理论逻辑与操作策略问题,进而提升我们认识、管理这个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一种学术史理路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方面,但长期存在着研究上的许多误区。其中,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明清两代勃兴的市镇,应该归属于城市还是乡村?这对明清城乡关系的评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情景和民众的认识与判定,不应该以现代的理念与标准来简单地评判历史时期城乡关系间难以形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苏青的城乡叙事异常独特,她和她的小说人物浮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认同乡下人身份又对乡村十足的厌恶和弃绝,渴望都市又自觉疏离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独特的游走姿态,不仅赋予苏青文字世界独有的艺术质素,奠定了苏青文字的思想意蕴,而且给文化转型期的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存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即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主要描写乡村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引起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刘震云的笔锋由贫穷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机关大楼和都市小人物居住的狭窄公寓,以冷静而锐利的“新写实”笔法,深刻地解剖社会转型期中国官场、城市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权力结构的挤压下中国现代小市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异化。笔者将通过对刘震云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等“新写实小说”的阅读和阐发,以权力为关键词,对那个时期中国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一些症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是享有世界声望的城市研究巨擘,也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者。芒福德的城市研究思想围绕并统一于他对城乡关系的整体理解中,其乡村传播思想亦是以城乡关系为视角,嵌入在他的城市、乡村统一于区域整体的规划理念中,建构于他生态视角及人本主义批判精神下。围绕城乡关系,芒福德指出乡村传播丧失自主性,并从"间接"和"直接"接触真实世界和对话的角度提出批判。理想的乡村传播指的是一种传播和生存状态,是和谐、整体、平衡的生态传播。芒福德思想的独特意义在于提供了乡村传播研究源于城市规划和技术哲学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正名"是确立一个学科的基本要求,有关"校雠学"的定义和范畴自清代中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20世纪上半期更为突出,从而成了一笔学术遗产.通过对20世纪上半期各家学术观点的梳理和辨析,可以展示该学术史话题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都是以西部大城市洛杉矶为背景,构建了美国20世纪上半期的西部荒原图像,探讨了现代人在流动的汽车里的疏离和孤独。有着强烈道德关怀意识又有点愤世嫉俗的侦探马洛,试图在都市中寻找正义和道德,但目睹的却是金钱与权力的共谋,信仰的失落,道德的缺失,城市中充满暴力、谋杀、犯罪和欺骗。钱德勒的洛杉矶城市书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警示。  相似文献   

19.
宗教视域下的雅典城邦既是公民集体,也是一宗教共同体。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圣地,不仅位于城区,更多的分布于城外的阿提卡乡村和边境。与宗族相关的节庆祭仪游行、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等体育竞技,以及戏剧、歌唱、朗诵、舞蹈等艺术赛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与互动,折射出和谐贯通的城乡关系。宗族祭仪将乡村置于城邦的中心,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互补的“伙伴”。对于雅典城邦来说,宗族是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先驱。他强调乡村建设要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塑造“共和新民”,发扬“农民民主”、对农民进行“科学与生利教育”、采用“创新与试验”的方式,建设一支“服务型”的领导队伍,积极“缩减城乡教育差异”等思想,这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