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择业认知、择业价值、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和择业实现五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以南通高校学生为对象开展调研,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高校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提升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梁伟 《考试周刊》2009,(36):202-203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在系统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大学生择业比任何时候都变得复杂和多变,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面临新的挑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现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择业观教育存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术教育的关系问题。择业观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人生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人才观教育、自我实现观教育等内容。择业技术教育只有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基础上,才能促使大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择业思想,并指导实践。本文对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价值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的择业观对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前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择业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择业倾向多样化、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特点。通过对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可探寻出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孙春荣 《文教资料》2011,(10):188-189
择业观是个体对择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对择业者的思想意识起着支配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择业观的基本内涵,深入探讨择业观的基本特征,以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研究及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全面性作用.构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体系应从目标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入手,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择业观的教育,将传统择业观调整到自主择业的理念方面来.为此,要及早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及时进行自我设计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无论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校毕业生人数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外,大学生择业观偏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明确择业观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择业观教育的完整内容和创新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范辉  王玮 《高教论坛》2004,(6):176-178
随着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新的就业体系的重新确立,各高校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使许多大学生最终确立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念。切实重视并加强高校德育教育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助作用,才能帮助大学生最终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本文笔者正是基于此,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念,阐述了高校德育教育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所能起到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择业意识才能在竞争中抓住机遇,顺利完成择业过程。但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择业法律意识卷入了择业的劳动纠纷。从维权意识、契约意识、公民意识和对违法行为性质的认识四个角度对大学生的择业法律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择业的目的是就业,而就业是择业的结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识和分析新的就业特点,合理地给自己定位,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战胜自我,战胜对手,战胜环境,提高择业技巧,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stonian university students’ emerging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ir interest in becoming teachers. Five hundred and sixty‐five first, third and fifth yea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dagogical reasons for enter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clear motives for studying are significant indicators of teacher potential. Pedagogical reasons for entering teacher education 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the wish to function as a change agent in the society were related to academic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the belief that the teacher expertise is mainly pedagogical in nature. However, at the point in their studies at which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their masters programme and entry into teacher education, their likelihood of choosing teacher education remains low,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pedagogical content, study counselling and career guidance servic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continued interest in and entry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5.
In the light of some recent transform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 moral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starting to emerge, suggesting a decrease of professional autonomy. By drawing on the idea of Gilles Deleuze’s ‘clinical 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problematize the increasingly common moral image of students’ problems in the light of thes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focuses on students’ victimization, which is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transparency. 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nd the entry of the market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iversity teachers could benefit from applying a holistic, self-reflective perspective – as a contrast to many policymakers’ reductive individual perception. This perspective enables two practices: (1) the critical ethos concerned with the limits and potential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2)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s a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组织,国家对公民职业道德建设给与了重视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主要从责任感、遵守规则、竞争与合作方面进行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职业道德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良好的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应以“两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地,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在准职业氛围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师范院校学生对教师职业态度的现状,为我国21世纪办好师范教育提供借鉴。对甘肃省属7所高等师范院校的611名大学生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访谈结果作补充分析。结果表明师范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态度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即“高认识-高情感-低意志”的不协调状态。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形成性教育,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政治观念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与监管,需要克服“工具+技术”的片面观,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在全面把握网络载体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学生相统一,网上教育与网下工作相统一,建设监督与正面引导相统一,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统一,并最终实现网络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20.
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要使文化素质教育更深入更有效 ,必须确立起全人教育理念。当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由于离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孤立地、局部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实践效果欠佳。全人教育理念是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正确定位 ,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想追求 ,它强调的是在文化教养、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完全的相对完善和完美的人。在全人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 ,教化、示范、养成是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