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孔子是否从事过编辑活动?能否称作编辑家?出版与编辑活动究竟该是什么关系?在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是否有编辑活动参与?这些问题是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到编辑学理论的发展、深入和学科的建立、完善。文章就此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编辑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探讨了编辑学者化问题,归纳了关于编辑学学科体系、对象、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内容;并就孔子是否是编辑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编辑学领域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十几年来,理论研究者对其辨析之激烈大概仅次于对“编辑”概念的争议。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编辑学研究对象如不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学就不可能成立,编辑学研究对象框定着编辑学研究内容,关涉到编辑学的任务、目的,一系列重要范畴以及理论体系的构筑,编辑学研究对象更与编辑学学科特征有着内在联系。而目前我国的编辑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所以探索编辑学研究对象不能不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者见仁见智,在对象问题上提出了各种有益的看法,但经过多年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不同观点的对撞,我们可以看到,分歧少了,一些观点被淘汰了,另有些见解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较早的几种观点认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编辑活动”,也就是“编辑活动的全部和整体”,“不仅指著作物转化为出版物的过程,而且包括著作物产生以前及出版物产生以后的全部编辑活动”。或者说是“各种编辑现象”。或者说“包括编辑工作的一切方面。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甚至著述活动、阅读活动也被囊括其中。我认为这些看法太浮泛了,姑且称为“泛化论”。这种“泛化论”的观点很难抓住编辑学的特殊矛盾,揭示  相似文献   

4.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5.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关系密切,又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性质,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编辑学学科的正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学研究开始之初,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更要重视两者的区别;只有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探讨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活动规律等问题时,许多研究者都很注意通过对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来寻找答案。因此,有关编辑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关编辑创造的特殊规律,有关编辑事业的发展特点等研究,很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研究者不大强调著作活动和编辑活动的区别,反而强调两者的共性了;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区分两者的难处,不再重视区分的意义;特别是编辑史研究中出现了“编著合一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的论点以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对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作出科学区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有人提出难分论,主张不要把精力花在如何区分上,有人干脆提出同一论,说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著作活动,两者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当然,认为编辑学研究必须而且可能把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区别开来的观点,也因此而深化和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于是,关于区分“编辑”和  相似文献   

6.
做好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奠基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似乎还处于奠基阶段,到它的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这表现在有关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有关编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仍存在着带根本性的意见分歧.拙作《“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在《编辑学刊》1994年工期刊登后承同行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评论和指正,深感对我了解分歧、提高认识很有帮助.本文想就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谈谈自己目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图书编辑学的研究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性质的编辑学著作,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目前,我们需要一本概论性的图书编辑学著作,用以满足培训编辑干部的需要。这种概论性的编辑学著作,应该对编辑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编辑活动(或称编辑劳动)的性质、编辑活动的过程、编辑活动的主体、编辑活动的外部联系、编辑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编辑活动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就前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女士们、先生们: 第六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我谨代表中国编辑学会向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8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对编辑学的研究逐渐兴起。中国的编辑活动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许多编辑家献身于编辑事业,编纂、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代编辑家还给我们留下了编辑活动的宝贵经验和传统。他们关于编辑工作的思想见解,他们创造的编辑体例和方法,给编辑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中  相似文献   

9.
孔子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是中国编辑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中国编辑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卓越的。他的编辑思想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和借鉴。孔子的编辑活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整个社会“礼乐崩坏”,孔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面对这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形势,没有像有些看破红尘的知识分子如长沮、楚狂接舆、荷丈人等一样,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积极地四处奔走,为使天下重回太平穷尽毕生精力。他有一种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曾对子路说…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学理论研究已足足经历了十个年头的时候,1995年9月下旬,中国编辑学会与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在四川共同召开了’95全国编辑学理论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以比较广泛地展现出编辑学学科定位问题上的理论分歧,显示了编辑学研究正在深入发展的现状.从三十位与会者向会议提交的二十篇论文和一些有准备的发言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在编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编辑与出版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与前些年的分歧相比显得更加深刻,更具有理论意义.下面就将会议涉及的一些重要的争论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仅就古代编辑史的一些片断,谈谈对我们现代编辑工作的启示。第一个编辑及其编辑理论编辑,做为一种职称来说,是近代才有的。它概指以他人著作做为自己的工作对象的一部分专职人员。但做为一种职业来说,则古已有之。可否这样说,自从有书开始,就有编辑。不过,古代多是著作家兼编辑家,或编辑家兼著作家,编著往往不能截然  相似文献   

13.
刘杲同志对编辑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体现在为编辑学研究制定了方针,解决了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定性问题,揭示了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建立了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断促其完善,对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艰苦探索,以及组织编写编辑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编辑活动源远流长。随着书籍的产生,即有搜集、选择、整理人类文化成果的编辑活动。自西周以来,历代都有致力于编辑活动并卓有建树的编辑家。中国古代,一般是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台一,编辑家们多以其学识、功力编纂书籍,对编辑理论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编辑学会于6月15—19日在浙江温州市举行第三次编辑史、出版史研讨会,也是该会有关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第五次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探讨20世纪我国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有关事件、机构、著作和人物的研究。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10余个省市的出版业内人士和北京印刷学院、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的教授、专家,以及《中国出版》、《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浙江出版》的编辑、记者,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吴道弘在开幕时作了中心发言。 研讨会集中探讨百年中国出版史的特点和作用及其分期等问题。关于如何认识古代出版和现代出版的异同,出  相似文献   

16.
"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概念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编辑"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编著合一"是不是古代编辑的特征,编辑出版史要不要划分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的界限,"编辑"一词怎样进入近现代新闻出版词汇,这些都是讨论的热点.本文想通过考察"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次编辑出版史座谈会,是最近十多年来的头一次。这十多年来,出版史研究的成绩很大,出版了一批有关书籍和发表了更多的论文,可以说超过了以往的几十年。年轻的出版史研究者也成长起来了,而且在研究中有不同意见的学术争鸣和互相讨论。这都是十分好的。 我国古代的编辑工作是编、著、校合一,是分散的个体劳动。有的编辑家也是教育家,或别的学科专门家。但他们在编辑学方面也都是有贡献的,不能忽视或抹煞。至于是不是就称编辑家,还得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学构建中要确立科学的编辑观任定华【西安】当前,我国对编辑学的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其根本标志是,学术上的争议与分歧愈来愈明朗化,井集中地表现在对编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诸如关于编辑与编辑学的对象及其概念问题,学科性质及其范畴问题,编辑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从孔子编辑《六经》,到几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工作,其间有成就的编辑家可以说代不乏人。由于这些人的辛苦劳动,极其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才得以广泛的传播和保存。在这些人的工作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编辑经验和方法。但是多年来,编辑做为一门科学却始终未自觉地、有系统地得到概述及综合研究。形成了只有工作的实行而无理论的解说;只有编辑而无编辑之学。这一学术理论上的欠缺,在当今编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的状况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我认为,在探求建立社会主义编辑学的同时,也亟需研究前人的编辑工作,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述其方法、评其优劣、总结其经验,并将其概况为系统而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即本着这一思想抛砖引玉,试仅就我国先秦的编辑事业之产生、发展和成就加以概述,以提供研究我国古代编辑学或古代编辑事业史,以及现代编辑工作和创立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