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图形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果在物理解题中能够巧妙利用物理图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化难为易、曲径通幽的效果。但任何一个宏观的物理过程、微观的物质结构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任何物体或场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即有一定的空间维数,其按空间划分可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一般来讲,立体图形比平面图形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2.
数学中常见的图形变换有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位似变换和轴对称变换等,今天我们主要谈谈和轴对称变换相关的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先看看定义: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做反射变换,简称反射(renection).本来轴对称变换仅是描述图形之问关系的,若我们可以推广开去,延伸到其他范畴内,这样我们的视野就更宽阔了,轴对称就更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趣谈轴对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苗学军 《初中生》2005,(17):20-23
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一种探索图形变化规律的题目,其特征是:从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开始,按照某种规律演变出一系列既复杂又美观的图案.它就像自然界里的一粒种子会发芽、长大一样,图形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图形"长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几何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平面几何》在三角形及全等形的概念之后,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有一段“读一读”材料:全等变换,在教材中是“了解”内容.教材中指出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翻转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是全等形,这样的变换是全等变换.让学生直观认识几个含有以上基本变换的几何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后面全等三角形证明的最常用图形,同时这三种变换又是《平面几何》中最根本的变换规则.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轴对称变换”和“中心对称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教师一般认为这段材料不易解释清楚,只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此材料的重要作用,因此,此阅读材料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5.
李宗泌 《教育评论》2005,(1):110-11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等四条线索展开,并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把其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三个学段中。如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使学生在第二学段进一步提高对"图形与空间"这一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实现"图形与空间"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因此,在第二学段,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实例教学、实践教学、想象教学、生活教学和交流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探索、认识、运用图  相似文献   

6.
纵观近几年各地市的几何压轴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核心展开,命题趋势上大致形成两类:一是通过算证"确定性图形",考查学生推理发现单一图形的性质;二是通过观察探究图形的"几何变换",计算(证明)多个图形运动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这也与《课标》第三学段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相吻合,体现了中考命题的一致性原则.下面以2019年莆田市九年级中考质检数学卷第24题为例,探讨对几何压轴题中的"几何变换"与"解确定性图形"的思考,从战略的层面加深对试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时下不少教师患上了生成病,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示弱珍宝、趋之若骛。于是,课堂上,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优生独秀、众生陪衬的局面有之;脚踏西瓜皮,滑哪算哪的局面也有之。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意外生成”翩然而至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片段一: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蝴蝶、树叶、风筝图。)如果把这三个图片看成平面图形的话,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生1: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生2: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师:你认为这些图形的名称是轴对称图形,是…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教材简析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基本掌握了图形的旋转,图形的平移,以及三角形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剪一剪"、"图形的旋转"、"图形的平移"等操作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探索并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识图” ,就是要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 ,分清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中发现学生辨认图形时往往只会依据图形的个别特征或某些明显的特征 ,而不顾及其本质特征 ,因而错误较多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几何》第一册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节的教学 ,是在识图教学中排除干扰 ,由简单图形向复杂图形的识别过渡中 ,适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起点内容 ,对今后观察复杂图形 ,有效防止识图错误 ,寻找有关证明方法 ,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下面结合教材内容谈一些具体做法 :1 紧抓“两点成截线”我们习惯上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安排"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研究-练习拓展-应用提高"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从"数学情境-数学问题-探究交流-明理内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4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能针对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在游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常有这样一些疑问:飞机(实物)是轴对称图形吗?判断轴对称图形需考虑内部的图案或颜色吗?不少老师为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4.
数与形的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的优越性在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与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像性质来讨论,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来研究,沟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由数构形,以形促数,或由形的思想,以数论形.  相似文献   

15.
浓缩中华图形文化的"徽派"图形艺术探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派"图形艺术是地域审美文化,在徽学的研究中,关于对"徽派"图形艺术体系的整体、研究和开发工作,它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徽派"图形艺术体系具有无限丰富性,处处可见,物物皆是,如数家珍,枚不胜举。"徽派"图形艺术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延续性、包容性等文化特征,它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走向中获得再生基因。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18~20页。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比较等过程,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参与对图形的围、折等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动手、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兴奋的传导”是神经调节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也常有出现。该部分试题大多是建立在“图形”基础上的,而且不注明图形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复习时要重视对“图形”的识别,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图、文”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开展数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很难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环境。“超级画板”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环境。因为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同时也可以改变变量值,来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富的数学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轴对称图形》,在十二月上旬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会画对称轴.  相似文献   

20.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教学内容: "台球桌面上的角"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之后,将要探索数学的"空间与图形"又一章新知的开端.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探索平面图形的线、角关系,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图形想像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