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8月9日,中华日本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与大连大学共同举办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两百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大会设置了六个分科会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日本及东亚的影响"为大会主题之一。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该主题作了发言和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交流推进甲午战争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甲午战争的重要当事国,韩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都会讲述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初中阶段的《中学历史2》和高中阶段的《韩国史》《东亚史》《世界史》等教科书,在不同的章节讲述了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虽详略、视角有所不同,但均把甲午战争视为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现代东北亚区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历史标志,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中日甲午战争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三十年来随着新史料被发现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进行概要与综述,以便使学术界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近三十年来国内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不但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战争赔款被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甲午风云》是一节可以上得非常丰富的课节,首先是可设计的“导学”内容丰富.学生可在归纳、收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完整丰富的知识内涵。完整地阅读材料:《甲午战争史》、《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事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回首》、《中国人与日本人》等篇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与认识近代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明了“落后就要思进、思变”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也被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一次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成为我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屈辱印迹。中日甲午战争事变后,我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也使得清朝政府进一步走向灭亡。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就中日历史教科书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进行比较研究,期望能对教科书编者以及中学历史教育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期中,笔者听了一节高一历史课,内容是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师讲到《辛丑条约》签订时,让学生看课本插图,讲解说:当初侵略中国的是8个国家,签订条约时增加了3个国  相似文献   

9.
《申报》作为中国最早具有重要影响的近代报刊,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对这些报刊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政治倾向,从而深入推动《申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苏中立,涂光久关键词严复,甲午战争,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严复思想上的空前震惊,成为他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以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学术基础和个人素质,发愤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相似文献   

11.
2001年4月6日至8日,“严范孙、张伯苓学术论坛——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1年学术年会”在南开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华银投资控股公司联合主办的。来自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八十余位思想史、社会史专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何兹全、庞朴、王玉波、冯尔康等著名史学家光临大会并作重要学术发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刘泽华主任作了《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研究》的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甲午战后的局势,其有关借款问题是不能忽视的。甲午战争期间与战后,清政府曾多次向各帝国主义国家借款。这些借款的数额、条件、性质,都在逐渐发生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3.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11月8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两国又签订《交还辽东半岛条约》及《议定书》。1896年7月27日,中日两国再签《通商行船条约》。  相似文献   

14.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为保卫国家领土。在求内无应、求外无援的情况下成立了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从萌芽到消亡。存在时间长迭六月之余。文章根据史料对台湾民主国的上下限进行研究,以期对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实提供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与近代海防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甲午战争与近代海防”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8月28日至30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大会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8.
在4月上旬教科书审定结果出炉前,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送审的《新历史教科书》近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新历史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而且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教科书还一如既往地煽动对中国的仇恨,而且将这种仇视情绪一直追溯到古代。甲午战争起因含糊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书不提日本首先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是暧昧地说:“日清两军发生冲突,日清战争开始了。”这次送审本则进一步歪曲事实:清不…  相似文献   

19.
倪超 《历史学习》2007,(10):21-22
和初中历史学习不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培养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要求变得更加突出了,这在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分析课文的知识结构、课本编排,尝试理解课文内容成为教学中一块极为重要的内容。为了说明的方便,兹举新课改岳麓版历史教科书(高中)第一册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为例说明如何自学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湖南省会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世界历史》《历史教学》等学术期刊的6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提交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