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词省略     
老师正在讲解“量词的用法”。老师问:“量词有时是不能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例说说?”小明站起来说:“比如,‘他给我一把刀’,如果省略掉量词‘把’,那我的身体就要有洞了。”  相似文献   

2.
省略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静: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3.
量词省略     
<正>老师正在讲解“量词的用法”。老师问:“量词有时是不能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例说说?”小明站起来说:“比如,‘他给我  相似文献   

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  相似文献   

5.
正量词语文课堂上老师问道:"量词有时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马上抢答:"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到"错了教室里,老师正在点名。"张三?""到。""李四?""到。""王五?""到……"很显然,这三声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顿时,教室里气氛凝固到冰点。老师面色铁青,一个健步冲向窗台,喊道:"王大爷你能等会儿再指挥倒车吗?"  相似文献   

6.
涂鸦教室     
省略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哪位同学能举一个例子?小明: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7.
课间操     
《新作文》2006,(9)
名词、量词老师:“有不少名词,同时又是量词。有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明:“比如‘屁股’这个词,它是名词。可是我爸爸老约翰赌输了,欠了一‘屁股’的债,在这里它就成了量词。”哪都不准去有一个老师,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他跟小朋友说天堂怎么好,问小朋友说想不想去天堂玩,结果只有一位小朋友没有举手,接着又跟小朋友说地狱怎么可怕,又问要去地狱的举手,还是那一位小朋友没举手,于是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就问这位小朋友说:为何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呢?小朋友说:妈妈说放学后,要马上回家,哪都不准去………  相似文献   

8.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9.
袁枚《祭妹文》中“四肢犹温,一日本瞑”,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参》译作“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于祥龙老师认为“如果把‘一目本瞑’理解为‘一只眼晴还没有闭上’,就意味着‘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这种现象显然有浮于事理,不符合生活实际”;实际上“‘一目本瞑’在数词与名词之间省去了一个量词”,这个量词“是‘双’更合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4期)这种看法与语言实际、生活实际都不相符。大量语言材料说明,文言中表示成双的器物方法有二。其一是名词前直书“双”“两”。例如:“其所凭之…  相似文献   

10.
开心果     
无名氏上语文课,冬冬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无名氏”。他问老师:“‘无名氏’是什么意思?”老师解释说:“凡是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人,皆称‘无名氏’。”  相似文献   

11.
吴非 《陕西教育》2014,(1):78-78
问一位老师近期忙什么,他说:“忙听课,也忙‘被听课’。”问他累不累?他说:“‘被听课’多少有些累,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到6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校领导看到老师们在忙,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2.
一天,小山羊和小花鹿在一起复习语文。小花鹿问小山羊:“你知道‘老’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小山羊随口答道:“‘新’呗。”小花鹿笑着说:“你错了,应该是‘幼’。”两人争执不下,便一起去找熊猫老师,请他判个对错。熊猫老师扶了扶眼镜说:“不要争了,你俩谁都没有、错。”  相似文献   

13.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14.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15.
具体和抽象     
《辽宁教育》2009,(1):126-126
小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 ”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人问一位教师同志:“你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吗?”这位教师面红耳赤,好半晌才回答:“我只听说过‘人造肺’,却没听说过什么‘人造胃’、‘人造心’!”有个小学生跟他母亲去参观了梅山水库,回来写了篇游记;可是他的老师却硬把“梅山水库”改成“佛子岭水库”。这个小学生一再申述他参观的,确实是“梅山水库”,但这位老师却坚持说:“安徽只造过一座“佛子岭水库”,根本就没有什么“梅山水库!”  相似文献   

17.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0,(3):113-113
天才儿童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 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 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18.
老师把小明的爸爸叫到学校,告诉他:“小明考试抄别人的答案。”小明爸爸说:“何以见得?”老师说:“他和同位的答案一模一样。”爸爸说:“那也不能说明什么呀。”老师说:“你看最后一题,同位写的是‘这题我不会’,小明写的是‘这题我也不’。”  相似文献   

19.
应一位年轻老师的邀请,前去听他讲梁衡的散文《夏感》。 上课伊始,老师对学生们说:“本单元学了‘春天'‘冬天’,今天我们学‘夏天’。”老师边说边板书:《夏感》。然后老师继续说:“请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作者笔下夏天的特点?课文在哪儿表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于是学生开始朗读。  相似文献   

20.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