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张芊  孙妍峰 《新闻世界》2012,(10):154-156
第三人效应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多应用于对负面新闻、选举新闻、灾难新闻等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为例,试从第三人效应理论分析"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的受众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2.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它不仅成就了信息几何式的“广播”,而且“广播”了微博的影响力.本文从微博“广播”效应的表现特点、微博“广播”效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博“广播”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三方面探讨微博的“广播”效应.  相似文献   

3.
“战斧”导弹撕开了巴格达的夜幕 ,同时也拉开了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伊拉克战争爆发后 ,国内外媒体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 ,媒体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战争相差无几。在对战争爆发的报道中 ,报纸的版面 ,特别是头版 ,“封面化”的趋向十分明显 ,很多报纸的头版除了标题和导读外 ,只有一幅大照片。“封面现象”带来的这种“直观、强烈、省时、可信”的阅读效应使报纸在读图时代的版面“表情”更加丰富 ,带给读者无比刺激的阅读快感、无限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维立体的视觉享受。20日战争爆发当天 ,《青年参考》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4.
2007年全国“两会”,新华网围绕创新强化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和语言,对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突出民主、民生,有理、有力、客观、高调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再次抢占网络媒体竞争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陈瑜 《青年记者》2007,(2):75-75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新闻题材。章认为,信息透明公开化、准确前提下时效性的加强、报道中人关怀的倾注都有利于负面消息的正面效应塑造。1、宣传指导原则:“宁慢勿抢”;2、报道模式的固定化可以看作是人关怀缺失的表现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被广泛流传的东西,某件事情一旦上了媒体,其影响便超出了原事发范围,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效应也就很难预料。在这种情况下,为尽量避免负效应的发生,就需要我们的编辑记者在发稿前要考虑得周全一点,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身份,换一处境界。笔者简单归纳了五点以供同人商榷。一要防止误导,产生反作用。如上面所举的,目前一些媒体为吸引读者而对作案细节、手段描写过于详细,无形中“传授”给不法分子一些“损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前两年,部分媒体报道“避孕药可催肥黄鳝、泥鳅”,本意是透露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图书馆读者投诉问题,从服务心理学视角研究读者心理规律,掌握读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读者投诉的原因和投诉的心理,指出引起读者投诉的几种不良的服务心理效应,提出以“宣传效应”、“自己人效应”、“沟通效应”、“南风效应”等积极的心理效应策略,减少因服务不满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减少读者投诉的冲动,实现最佳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宏伟 《今传媒》2023,(3):116-118
文化产业的起点是文化产品,要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了解文化产品的经济特性,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是文化产品需求的连带外部效应。本文界定了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的概念,分析了文化产品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的特点,认为与一般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容易出现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两种效应都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具备梯次升级的特点,“虚荣”可以向“攀比”转化,并提出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两种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日报一系列典型人物报道之所以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应该说与传播实践上对"自己人效应"、"马太效应"、"模仿效应"正向功能的重视不无关系。一、"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最先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纳奇拉什维里提出,具体到传播学来说,指在传播者与受众中间存在某种相似性的情况下,受众把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纵横谈”是县域主题的政务活动报道,旨在展示新一届县(市、区)委书记的新担当、新思路,营造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在彰显该主题报道传播力的同时,县(市、区)委书记不再仅仅只注重上述“功用”,还开始进行直播带货、招商环境展示、办实事成果发布、民意搜集等附加项目,“纵横谈”已渐显综合平台效应。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服务是馆员与读者心灵互动的过程。本文阐述了“破窗效应”、“马太效应”、“晕轮效应”和“蝴蝶效应”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图书馆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服务是馆员与读者心灵互动的过程。阐述了“破窗效应”、“马太效应”、“晕轮效应”和“蝴蝶效应”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图书馆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电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借由电视所报道出来的各种新闻案件,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拍摄、编辑新闻片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审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应,以利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最主要的就是在案件报道的时候避免产生负效应,要积极地引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邓奇 《新闻世界》2011,(10):66-67
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负面报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才能让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学说,分析了“馆读关系”(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在所存在的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马太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现象,提出了要缩小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必须要努力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经济学的“乘数效应”概念,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指出网络传播具有“乘数效应”,揭示出“乘数效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正反作用。提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视经济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把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提供给观众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故事情节”,是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报道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其目的是扩展文学视角,凸显电视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增强传播效果。要增强电视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关键是要实施新闻表现形式的“结构调整”战略。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剥离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刘熙 《新闻界》2005,(2):135-135,119
为了组织一切社会资源抗击艾滋病,联合国明确提出了艾滋病预防与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问题,指出“我们应同社区一道制定并得到政府最高当局支持的宣传、新闻、教育和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媒体重要作用,遏制和扭转艾滋病的蔓延。因此,发挥媒体在艾滋病报道中的正面效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的报道,是地市报人既兴奋又苦恼的事情。兴奋之处,可见证事关共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盛况,从中挖掘出具有新闻点的线索;苦恼的缘故,则是“两会”报道往往套路多,亮点少,报道形式死板、教条,难有创新,难以在读者中引起轰动效应。为此,对搞好“两会”报道进行有益探索,力求出新出彩,把最鲜活、最生动和人们最关注的较深层次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真正把群众的目光吸引到“两会”上来,搭起一座群众与“两会”之间的理解之桥、沟通之桥、互动之桥,便成了我苦苦思索、不断谋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思雨 《新闻与写作》2002,(11):3-4,11
经过十五大、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等重大成就报道的历练,各个媒体在成就报道上不断创新,整体水平节节登高,而本次迎接党的十六大报道,力度、密度、强度、深度更是大大加强,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明显提升,其中新华社稿件的铿锵落地,为众多媒体十六大前期报道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华社认真研究和破解“开拓‘成就宣传’的思想内涵”、“加大‘成就宣传’的信息含量”、“强化‘成就宣传’的共鸣效应”三个课题,其迎接党的十六大第一阶段的成就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