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吕学武策划,朱冰、任孟山主编的《传播者--2004硕士卷》,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本书汇集的由该校44位研究生作者撰写的47篇论文,内容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播影视艺术学、语言及应用语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13,(11):87-87
本刊讯2013年9月17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学术委员会年会第一分沦坛“新媒体表达权与传媒高等教育变革”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以及传媒政策与法规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就“新媒体表达权”和“传媒高等教育变革”两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表达权进行了法学定位,并就谣言的标准、认定者以及认定边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毓强 《现代传播》2004,(6):103-104
20 0 4年的下半年 ,新闻传播学界盛会频频。继复旦大学“2 0 0 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播论坛”之后 ,2 0 0 4年 10月 2 3日至 2 4日 ,以“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 2 8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就传播理论、实践、以及传播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共讨论了 15个议题 ,包括传播学理论、传播…  相似文献   

4.
熊科伟  张涛摄影 《中国广播》2013,(12):I0005-I0005
第四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本届研讨会总议题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下设“新媒体时代区域广播发展研究”“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和经营”“广播与新媒体的产业联盟发展战略”“网络广播的营利模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广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创优”等九大子议题。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等机构及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  相似文献   

5.
在融媒体环境下,有必要对“广播”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目前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广播”与技术视野中的“广播”并非同一概念。对于国内新闻传播者而言,其所关注并正在使用的“广播”概念,仅指专业人士通过多种电子通信技术手段,向广阔空间或特定范围定时、连续地传送音频节目的媒介活动.  相似文献   

6.
丁舒 《记者摇篮》2005,(5):26-26
有人说,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向“窄播”发展几乎是世界广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受众细分”,这其中除了涉及媒体间的竞争.也引发了我们对节目“对象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适逢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暨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之际,第四届中国传播论坛于2004年9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作为总名为“2004亚洲传媒论坛”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主题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业界知名人士共聚一堂,就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众多前沿话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韩日两国连续举办12年的传播学研讨会基础上,200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不仅首次以中国为主办方,而且将中日韩三万的学术研讨正式确立为一个定期的开放的学术平台8月26日-28日来自三方逾20所大学、科研机构的传播学专家、学者以对亚洲事务的热情和对东北亚交流的文化责任。围绕‘东北亚的文化交流”的会议主题,展开了为欺三天的积极而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沈金萍)6月17日,全球传播与东亚会议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以及美国韩裔传播学会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协办.  相似文献   

10.
广播有学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广播学研讨如何推进广播在新媒体竞争格局下的生存与发展? 2010年11月,中央电台广播学会联手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第二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近90名来自国内外新闻院校和媒体机构的代表与会,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发展战略”总议题及相关分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2012年3月23日,由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主办的“广播新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两百万为契机,以“自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更好地和新媒体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切入点,邀请了包括新浪网、新华电视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交通广播和央广新媒体公司等多家合作网站、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广播理论研究,促进广播事业发展,2009年8月28日,首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协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振英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玉明主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及部分省市电台、高等院校和新闻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陈娜 《今传媒》2010,(8):4-6
潘忠党,1958年生于北京,安徽黄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3年赴美求学。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  相似文献   

14.
院系动态     
全国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研讨会在湖北黄冈召开本刊讯2005年5月14日至15日,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专家、学者在湖北黄冈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把脉”。到会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近1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余位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我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导甘惜分教授、方汉奇教授,我国新闻学第一位博士童兵教授到会并发言。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认为,2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取得了…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日本大众传播学会、韩国言论学会联合举办的“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8月26-27日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内举行,53位学者(中方15人、日方17人、韩方2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三国19位学者就东北亚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东北亚近现代化的经验共享、影视文化产品的交流与贸易三个话题做了主题发言,与会者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复旦大学教授童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涂光晋分别主持了三个话题的讨论。这次会议是继1991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的原“…  相似文献   

16.
山区传统广播信号源能否有效“覆盖”,这是长期制约当地广播发展的瓶颈。山区广播与新媒体多元化的融合传播,不仅解决了山区广播的困境,而且赋予山区广播新的生命力,提升了传统广播的竞争力。本文试以福建闽北山区广播发展现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山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予以探讨、评析。  相似文献   

17.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2004(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10月25~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乌克兰、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各省市地方广播电台,来自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广播媒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近百家单位的广播同行、专家、学  相似文献   

18.
院系动态     
新闻传播学类三项成果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刊讯9月9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颁奖。新闻传播学类共有三项成果获奖,分别是南京大学的《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南京政治学院的《深化军事新闻教学改革全面构建舆论战课程教学体系》、中国传媒大学的《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电视学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方秀)本刊讯8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近80位传媒业界知名人士就“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等一系列热点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广播》2006,(9):68-68
据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以“奥运体育与大众媒介”为主题的2006年传播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28日~29日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携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20.
王晓晖 《中国广播》2010,(11):11-13
中广协会城市广播年会暨全国城市广播高峰论坛8月18日在鸟鲁木齐召开。80多位城市电台代表会聚一堂,畅谈城市广播发展的前景,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曹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彩的演讲。本期特别策划刊登的是演讲的部分内容。在此感谢南京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小平、鸟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东胜等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