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对比实验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束缚,将人、体育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显著效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视野下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英 《体育世界》2011,(8):113-115
阐述了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现状,提出了构建高校体育生态文化,应树立体育生态思想,创建体育生态课堂,建设体育生态运动场,彰显体育生态文化,开发体育生态产品的观点,这对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心理健康标准界定。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及人际关系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针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提出了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结合校外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课程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5所高校856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区别,寻找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特征,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艳昂  许水生 《新体育》2022,(22):78-81
大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面临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更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校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堂延伸的作用,加快课程思政和社团思政建设。主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基于社会生态模型,分析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社团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社团的方式,提高体测成绩和体质健康水平,实现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成胜 《体育师友》2012,35(5):56-58
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接受学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桥梁,它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终身体育思想为视角,探讨终身体育和高校公共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教学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左晓东 《体育世界》2011,(11):43-4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及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和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济南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及体育消费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拓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策略.旨在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健全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孔辉 《精武》2013,(35):20-20,22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们释放压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让高校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对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训练教学,则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延生和探索,这同样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整合与创新,并运用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整合与刨新,井运用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传播校园文化的一种组织群体。随着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下降,作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社团,理应担负起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展现才华,陶冶情操,创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任。结合当前大学生体制健康状况,高校体育社团的性质及功能,探讨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社团化模式运作,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建宇 《精武》2012,(22):60-61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广州市部分高校内的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存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通过社团体育活动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拓展了在校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平台。它的存在带动了高校体育的繁荣与发展,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给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周新梁 《体育世界》2014,(4):105-106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广泛传播健康体育的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体育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进而能够增加高校体育课的吸引力,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推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加快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积极完善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发展高校休闲体育 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辨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综述、专家方谈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高校休闲体育、大学生和谐校园的内涵,高校休闲体育和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的辨证关系及发展高校休闲体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发展高校休闲体育的对策,阐明了发展高校休闲体育是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19,(4):29-3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高校通过开展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粤东地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对不同性别、来源、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情况,为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消费的行为习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产物。文章通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分析,得出如何通过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进而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佳 《体育科技》2022,(5):162-164
在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氛围之下,体育公共课积极引入了传统的养生气功内容,以健康养生观带动了大学生的健身热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也激发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文章以南通大学“八段锦”体育公共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养生气功“八段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状况,旨在强化大学生的养生健身意识,丰富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方式,提高体育公共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大学生体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本统计分析法对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问题:大学生体质现状堪忧,在校期间大学生体质改善有限。主要建议:树立大学生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继续增加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高校体育课需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并增加体育成绩的约束力;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及体育资源的优势,与大众体育、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有效结合,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