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兰 《广西教育》2007,(11A):20-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很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小孩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的理由,教师应立足农村的实际,优化作文教学。让乡村小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乡间的生活是说不出来有什么味道的,人们有意无意坚定不移地走在祖辈们设定好的规矩方圆里,重复着父辈们的故事,只作些细枝末节的修改,这故事是琐屑而无聊的重复,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曲折迂回。乡村人前天昨天今天也就那么回事地走着,如饮没滋味的水。乡间村里每年定期的社戏和不定期的小唱就显得尤其突出,在乡村人的眼里,它们是“凤毛麟角”,至少,也该是盐和糖,让水变得不再那么枯燥无味,不再那么死气沉沉,于是这大戏小唱愈显得不可或缺。社戏是每个大小村庄的必修课。乡村人比不得城里人,——一年的大部分日子里,除去繁重的工作,城市人还是…  相似文献   

3.
乡村四月     
翁卷是南宋诗人,浙江永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他一生没做过官,一直在江南乡村生活,他的作品也以田园诗为主,这一首《乡村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村”是江南水乡,“四月”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四月,是初夏时节,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诗人首先就抓住了江南水乡最鲜明的景色:绿原、白川,从视觉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5.
①春风和煦,百花竞放,江南的田野上一片又一片油菜正绽放金黄色花朵,将乡村原野点缀得如诗似画. ②对油菜花,我并不陌生.我生长在农村,大学学的又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所以对油菜花别有一番情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时,作物栽培书本上就介绍说,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为重要的食用油料作物,总状花序,花呈黄色,开花期长,蜜腺发达.在我的记忆中,从前农家种植油菜主要是榨取菜籽油,对金灿灿的油菜花并没有多大关注,任其自然花开花谢.可如今,那连绵的金黄油菜花海,早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崛起,观赏油菜花正成为人们的心头爱.有一村民告诉我:"今天我们种植油菜,种的不仅是农作物,也是风景."这不,那一畦连一畦的油菜花朵,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批判.一个令今天的中国人恐惧的词。今天的中国人一提及批判.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批倒.批臭.还要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多年的政治批判已经把人们的思想批乱了,也把“批判”批乱了。今天的中国人已然不知道什么是“批判”了,只知道政治批判,不懂得学术批判。批:评判(《辞源》卷二,商务印  相似文献   

7.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由“点”到“面”的升华,在这一升华和超越的过程中,农民返乡不再成为一种“无奈”之选,而是成为一种“乐意”之举。无论是乡村的资源还是政策都吸引了众多农民返乡,而农民的返乡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这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我们能够挖掘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振兴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科学技术真是太发达了,人们更换器官不再是缘于健康的需要,而是出于好奇,为了赶时髦,甚至是为了满足一种虚荣心。Q小姐像往常一样到我家来玩,还未说上几句话,她就迫不及待地伸出一只胳膊让我看。“知道吗?”她说,“今天你所见到的我已经不完全是过去的我了,因为这只胳膊是克隆替代品。”第二天,Q小姐又来找我,她笑着说:”今天的我又更新了一点点,哈,我这只手臂也换了。“第三天,Q小姐换了左腿。第四天,Q小姐换了右腿。第五天,Q小姐更换了整个身子,而这一切仅仅是出于好玩。“会不会把这张脸也换掉呀?”Q小姐临走时,我开玩笑地问。…  相似文献   

9.
笔者面前的毕玉明,透出回族知识分子特有的智慧、干练和成熟,使你很难想像得出他就是当年那位土生土长、最远只到过县城的普普通通的回族农家孩子,然而,就是他,自1978年初中毕业任乡村代课教师至今,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进入银川、上海甚至苏格兰的著名大学学习深造。多年来,毕老师以其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级骨干教师。“能当一名教师,是我的福分”“能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福分,我愿意一辈子钻这一行,干这一行。”毕玉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教20年,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自…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教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输入。这两者的输入从根本上动摇了“因循守旧”、“害怕和拒绝新生事物”的传统思维习惯。今天,中国人对新生事物的态度不再是恐惧和拒绝,也不再是从观望到慢慢适应,而是热烈欢迎和如饥似渴地主动追求了。当然,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是,新生事物是否全都是“好的”?传统又是否全都是“坏的”?例如,我们该如何认识电化教育进课堂这一新生事物?电化教育研究目前似乎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电教设备的确给幼儿园教师的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了又一轮的复苏阶段.而欧债危机的发生,乍一看给人的感觉就是“祸不单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浅析欧债危机发生的内外因,并与中国经济体制作简单比较,探索这一系列危机的最终起源.  相似文献   

12.
马桂荣 《河南教育》2005,(12):38-39
那是升级考试前几天.由于一段时间以来的紧张复习,班上学生都有些身心疲惫.课本上那有趣的文字、迷人的插网图,都不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整个班级和课堂都蔫了。看到这情景,我感到有些心痒: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可也总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呀!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各个时代往往都有新的思想来充实文学理论的宝库。明初宋濂在《文原》中提出的“为文必在养气”(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全集》卷26《文原》。以下凡引《文原》均不再作注。凡引本书,只注卷次、篇名,不再注出书名)说,不仅对历代“养气”说有新的开拓与发展,就是对今天的创作也有参考意义。他的论述,以培  相似文献   

14.
陈建兵  徐建国 《中国教师》2013,(Z1):272-273
一、乡村少年宫解读乡村少年宫是推动农村未成年课外活动的场所,是不断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1.有农村气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由城市带动起来的,农村的各项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家孩子看到最多的是乡村田野、山林湖泊,所接触到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2.有城市品位少年宫原本是城市孩子在节假日活动的天地,把少年宫搬进农村,就是要农家孩子也享受到现代化教育设备,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一只鸟,从空中飞过,须臾,又返回,但已不再是前面的那只鸟了. 智者说:"这就是日子."其实,这也是心.  相似文献   

16.
军训分列式队形的出现,就是向全体受训同学宣告军训即将结束。于是,同学们开始关心的话题不再是“今天训练什么动作”,而是“怎么会操”,“什么时候开学典礼”。同学们的训练情绪也因此高涨,有点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设疑导入 教师引言:俗话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戏.今天这堂课上,也将上演一场戏,戏的名称叫“黔之驴”.素未谋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虎见面了,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6,(21)
10月16日是第26个世界粮食日,山东郯城乡村小学把德育课堂“搬”到农家院里,让孩子们在劳动中理解珍惜粮食的意义。图片提供/CNSPHOTO农家院里的“德育课”$CNSPHOTO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农村长大的我爱读书,却没有条件读更多的书。直到前年,家门口的淮河大堤上建起了农家书屋,我的理想就开始在家门口启航。这座书屋的位置很特殊,就在王家坝闸附近的淮河大堤上。爷爷说,这里是他当年搭救灾庵棚的地方,每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一顶顶庵棚就是乡亲们避难的“天堂”;爸爸说,这里是他当年放羊的地方,“长大不再放羊”竟然是爸爸童年最大的理想。现如今,这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博览群书,科学知识就像琼浆一样,滋润着我们幸福成长,我们的理想也伴随着书香开始启航。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英语课堂上三年级的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复习阶段的打蔫、沉闷、无聊感一扫而光,教室充斥着热的“dog”“狗”“jump”“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