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2.
围棋     
G891.33,G812.9 20034419探析黑白世界的文化内蕴—读“围棋与中国文化”[刊,中,I]/张德明(四川大学)//体育文化导刊.-2003(5).-74(TY)围棋//体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G891.33 20034420黑白之间—“围棋与中国文化”引言[刊,中,I]/何云波(中南大学外语学院)//体育文化导刊.-2003(5).-75-76参8(TY)围棋//体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围棋甲级联赛,被冠名为“中国和”,这是古老的围棋与现代企业的一次成功的联姻,而连结它们的纽带,是一个大大的“和”字。和成天下,“和”是围棋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品悟围棋     
江汛波 《围棋天地》2007,(21):96-97
下围棋可以锻炼智力,陶冶情操,以棋会友,是一种娱乐性、智力性、竞技性俱备的文体活动。围棋又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凝结出的精华,可以称得上是国粹。《述异记》记载了一个著名典故: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日:“何不去?”质起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明治时代之前,围棋是“琴棋 书画”四艺中的一种,在日本被视作 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艺术。在西洋舶来的文化中,由于也有音乐和美术,所以,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很顺畅地保留了相关的一些内容,但惟独围棋被排斥在外,下围棋好的孩子受到大家的轻视。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中小学生有足够多的在校学习音乐和美术的时间,但在校学习围棋的学生却少而又少。 在这方面还有另一个例子,岩波书店是日本字典、辞典等工具类出版物方面最大、最有权威的一个出版机构,它出版的《广辞苑》是最为权威、涵盖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其中却没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性与围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性与围棋谢奇(杭州大学)中国封建时代的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公认下,她们所受的束缚往往最深。“三从四德、阃教闺范”于是成了她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于是教育、文化、娱乐等许多方面,都成了男子的专利。而围棋好象不在限制之列,清代的李渔甚至还极...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礼乐教化和儒家学说的独特的美育观。竞技体操本身就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庄子美育观首先通过礼乐批判体现出来,并集中地表现在以“道”为原则的理想人格和以“虚静”为核心的人生修养论方面,对理想人格的艺术创造性也有深刻揭示。因此,道家竞技体操之美育观的研究就显得势在必然。这种美育观与庄子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整体思想完全一致,与儒家美育观既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探讨竞技体操美育观,也为竞技体操美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立新 《收藏》2001,(10):22-25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商周礼乐制度中重要的象征物,是当时各级贵族的专用品,被视为权力的象征。鼎的使用在商代就具有严格的界限,到西周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用鼎的规格随着名位的不同而等级森严,所谓:“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就是“列鼎制度”或称“升鼎制度”。今天,人们按古墓中出土列鼎的多少,便可知墓主当时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对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武备”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和谐”思想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象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并不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强化了思想统治。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直到清代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孔孟儒家思想始终都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经典所确定的伦理纲常,成为千古不变的“圣道”和人人不可违背、不可逾越的规范。尽管古代也有些思想家(如王充、李贽、戴震等)对儒家学说进行过一些抨击,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却并未因此而发生动摇,至于历代的“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阐发虽各有差异,但  相似文献   

11.
“人文奥运”理念是中国对举办奥运会模式深层反思后的理念创新,其文化底蕴则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家哲学这一视阈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解读,并分别从儒家人性论、宇宙观、修养论、价值观及认识论的角度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2.
围棋的起源     
松谷译 《围棋天地》2010,(21):104-106
尧舜创始说 围棋的起源非常久远。发源于中国基本上可以肯定。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这些却全然无法确定。而现在想进一步探求线索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围棋并非哪一个确定的人物所发明,而是在广大的民众之间自然而然产生的吧。  相似文献   

13.
陈思灵 《围棋天地》2011,(13):31-31
当世,乃盛世也。盛世昌艺术,文化成风尚,琴棋书画齐开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正谓当者迷,旁者清。今人,尚什么?后人可看清,吾辈何须费心思。  相似文献   

14.
围棋与象棋     
一般论及事物的起源,不外从史料与地下发掘之佐证方面入手。但史料很少记叙萌芽时期的小事;而地下出土文物更是“挂一漏万”。而往往被忽视了的事物本身的一些特征,却能反映其在萌芽、形成过程中的时代环境,以及当时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20日至8月13日,中国围棋年度的访欧活动分别在西班牙的巴赛罗那、塞维利亚和意大利的罗马进行。中国围棋协会由武力、李亮(五段)、杜宇峰(三段)和翻译武一帆组团前往。在历时24天、航程上万公里的访欧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和围棋的魅力,也了解了遥远的国度中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渴望和对围棋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的事物,被冠以“文化”的不少。例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什么是文化?尽管文化的定义多达数10种,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 体育是文化的再造物。它能反映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价值。妇女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受普遍接受的关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和规范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汉文化、宋文化、近代文化等三层次结构。儒家、道教和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儒家在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文文化,它强调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礼”是其核心。“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推崇严格的祖先崇拜和极端的“孝”以及妇女的服从,根据“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的教义,妇女必须服从男性,妇女孝敬公婆,孝敬丈夫,生育子女、料理家务是其主要职责。“女子无才便是  相似文献   

18.
我国邮政部门于1964年发行了特63“殷代铜器”邮票;1982年发行了T75“西周青铜器”邮票;2003年又发行“东周青铜器”邮票。至此。可以为中国的青铜文化在方寸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的首倡人孔子,生在春秋末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比较接近下层的生活实际,因而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经过长期的不断吸收、融合和充实演化,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领主的宗法制度已走向崩溃,私学兴起,世秉国政的公族已越来越腐朽和无能,出身较低层贵族的土,开始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早已为“礼乐、征伐自请候出”所代替,由于“礼坏、乐崩”,各种思想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应运而生。随着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激…  相似文献   

20.
世纪交替之际,一则关于朝鲜的围棋消息跳进耳朵,一对朝鲜棋手在日本举行的第11届世界业余围棋混双赛上获得了冠军。他们是林贤哲(男21岁,业余6段)和权美善(女19岁,业余6段),都是10岁左右就开始学棋,棋力很强。林贤哲以攻击见长,而权美善则以实力著称。俩人在2年前就曾经搭档参加过朝鲜的“白头山杯体育竞技大赛”和“万景台杯体育竞技大赛”,都取得了全胜。在本次大会上,他们以五战全胜的战绩荣登冠军宝座。 不出几年,围棋版图将进入黑沉沉的玄铁时代,三国兵燹演革为四国屠戮,饱受“韩流”冲击的中国棋迷将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