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翟婧倩 《视听》2016,(6):72-73
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影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传统电影的中心主题被逐渐消解,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也更加多样化。影片《大象》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极具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创作方法,客观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师仪 《东南传播》2020,(4):63-65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航拍技术横空出世。航拍自诞生以来就被电影人所重视,成为"电影造梦"的一大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在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下,"后现代主义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中,而航拍技术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合,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魅力。航拍作为一种新的且还在不断发展的拍摄技术,在电影的表情达意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熊丽 《新闻世界》2010,(9):184-18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深受其影响。我国2010年3月18日上映的《越光宝盒》熟练运用拼贴和戏仿的手法尽显后现代主义风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越光宝盒》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对以《越光宝盒》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表现出的形式主义符号多于深刻内涵的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涉及哲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思潮,受其影响后现代主义电影不断出现,并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娄烨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大胆尝试,推动着后现代主义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娄烨的电影消解、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关注城市的边缘以及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用大胆并具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展示了都市青年迷茫压抑的情感关系,与此同时,还将目光投到一些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将其置于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给予人道主义关怀.娄烨电影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且极其关注当下真实生活和情感,对我国电影乃至社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电影中的精神迷茫和消极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影改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功能起至今,文学与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历史。笔者试图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切入时下比较盛行的改编方法,试图为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电影与实际要区分,不能混淆。了解日本也是这样,电影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实际的日本社会如何,要靠自己去了解。在日本对于工作定义有很多,最近日本广播公司播放过一部纪录片,就是追踪现在日本职业市场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浅析后现代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自出现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始终是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在文学、绘画或其他领域,“后现代”更是炙手可热,它同样吸引了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大批后现代电影涌现之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以“后现代电影”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本文试从文化特色、时空结构、艺术等方面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勾勒出后现代电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摒弃了传统电影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凸显出开放性和多维性的特点,为当今微电影生产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创作范式引入我国的微电影生产无疑是一种创新的举措,从而使微电影生产摆脱了刻板、僵化的困境,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不过二者在融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试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翟菁  谢霈 《新闻传播》2012,(7):45+47
后现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应生产物,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对已有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着结构和疏离,而这些表征恰好契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需求。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这一独特女性群体的形象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牢笼,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旧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影响到了哲学、文学、建筑、艺术、电影等领域,私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充当了传播后现代主义的载体,在它的影响下呈现出主体解读的多元化、关注自我的个人化、深层意义的消解化、结构特征的零散化等特征。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虚无主义、娱乐主义的负面特性也开始在私纪录片中有所体现。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私纪录片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出现过度暴露隐私、炫耀不幸和社会伦理失范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争议,由此带来了私纪录片价值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张胜男 《新闻世界》2010,(9):141-142
在青年观众中,无厘头之类的香港喜剧片有一个另类而传神的称谓——搞笑片。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周星驰电影。周星驰的大多数电影主要以搞笑为基本特点,极尽戏仿与颠覆之能事,其中不少情节、动作、语言都堪称恶搞的模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精英文化日渐衰微的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周星驰把恶搞变成了一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和特点,阐述后现代文化对图书馆阅读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全社会的阅读现状,提出一些构建图书馆阅读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金冰冰 《新闻世界》2014,(5):238-239
本文以新《西游》为例分析该影片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以及影片中人物的悲剧性。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中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批判的地方,历史的遗忘,文化的混搭,到底是发展还是搞怪,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靠的是历史的传承而不是娱乐。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电影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定义由网络电影向微电影转变、创作由业余向专业转变、题材由反类型化向类型化发展、创作目的由无功利性向广告营销转变等趋势,这些趋势有可能会对网络电影带来不利的影响。只有保持创新、提高参与性与电影质量才能促进网络电影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胶片市场的萎缩,电影制作开始全面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摄影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门槛。近年来,通过一些价廉物美的数字高清电影摄像机拍摄了很多优质的电影和微电影,使很多有志于电影事业的普通人都能过一把导演瘾,把自己的创意、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故事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随之而来的数字电影调色软件也铺天盖地地涌现,而且有很多是免费版本,使数字电影的制作如虎添翼。通过对一些调色软件的熟练使用,即使是廉价的电影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也能制作出接近电影画面质感的效果。本文就以数字电影调色为内容,简单分析一下调色的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网络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辨析网络电影与经网络传播的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与数字电影之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电影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电影的存在方式与审美习惯。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电影具有了草根化审美情趣、娱乐化审美趣味、整合性审美特征和后现代性的审美价值取向。笔者以为,网络电影将出现创意重于技术、草根化、庸俗化和专业化并存、更注重交互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郭成禹 《今传媒》2023,(2):90-92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作者性风格与充满哲理的美学风格,为观众展示了脱离胶片时代的电影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的风格转向与叙事创新。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影片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暗含的政治隐喻,以及对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历史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