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2.
简要阐述了后现代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解析了后现代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最后构建并阐释了“3+3”后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即“三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先学后辩式”、“预习后论式”‘先导再研式”模式,以及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代”的踪迹,以期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供批判性思想资源。主张差异多元是后现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声音,以下三篇文章皆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欢迎不同观点的对话讨论。宋一苇  相似文献   

4.
与往年不同,今年各方王牌先锋导演齐聚戛纳,成为此电影节上最大的亮色。也意味着“戛纳”终于告别了大师时代,开始迈向支离破碎的“后现代电影”时期  相似文献   

5.
从当年被奉为后现代经典、被大学学子项札膜拜的《大话西游》,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诸葛亮)”、“(韩信)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后现代的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登录中国后一路走来。到今天已经达到全胜之势。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正是时下后现代元素在电影、电视中的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整体上并不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本质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受意识形态和制度权力制约的把某种特定理论观点作为“中心话语”去贯彻的“本质化”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批判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存在“本质主义”思维的学者,其实是把图书馆学理论受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可变性”的历史状况,与人们借用“意识形态”、“权力”等对某种理论观点的“真理化”、“本质化”的超稳定干预相混淆了.而后现代主义学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误判,除了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研究者对后现代理论的机械套用有关之外,也与本质主义同意识形态具有诸多内在的一致性有关.可以认为,源于人文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尽管它的某些观点可能对图书馆学研究有所启发,但由于它不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也不适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因而不能作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应然指向”.  相似文献   

7.
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一部电影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电影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一部电影中出现的各种风格只是导演的不同需要而已。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面对一切现实的万灵药。只是在荒诞、残酷而又琐碎的后现代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闪现才能让人感到解脱。  相似文献   

8.
杨雍 《新闻世界》2012,(5):210-211
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就如同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定义一样,“没有人会满意一种较为准确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但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很多关键词,比如不确定性、颠覆、解构等等,同样也是很多电影的标签。本文以电影为例,谈谈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网络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辨析网络电影与经网络传播的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与数字电影之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电影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电影的存在方式与审美习惯。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电影具有了草根化审美情趣、娱乐化审美趣味、整合性审美特征和后现代性的审美价值取向。笔者以为,网络电影将出现创意重于技术、草根化、庸俗化和专业化并存、更注重交互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数字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在电影表现手法、叙述策略上重构电影的叙事维度,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定义,促使电影受众由单一意义的观众转变为具有多重意义的用户。一方面,数字交互式电影为受众带来了“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电影的媒介功能被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用户”的出现也揭示电影受众不再仅作为电影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以介入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电影的呈现与制作过程,受众成为电影本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同时,数字交互式电影以其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完成了“基于社交的电影”到“基于电影的社交”的全新转换,构建了基于电影空间的网络社交新场景,这种特定的场景社交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11.
近日,徐拥军教授团队的新作《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分7章,凡25万字。该书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总体遵循“为什么一是什么一怎么办”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释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产生背景,论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和实质,阐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媚 《今传媒》2023,(3):99-101
“冷幽默”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幽默”,它是在本土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冷幽默”是含蓄内敛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用幽默的语言形式道出荒诞的本质。“冯氏”贺岁片用“冷幽默”隐喻当代社会中一些荒诞不合理的现象,而“荒诞”源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矛盾。审美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从冯小刚电影中“冷幽默”审美形态的特点,也可以透视出别现代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末,国产喜剧片《泰囧》以12亿的票房创造了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后现代消费时代电影受众的心理和需求,阐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该电影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晓彤 《大观周刊》2012,(49):16-16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用他那零碎的、开放的、矛盾的、批判的文本给许多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以启迪,不管尼采怎样定位自己,其对于后现代理论流派的影响无可置疑。本文主要从现代和后现代两个角度,解读尼采如何解构“上帝之死”到建构“权力意志”这一虚无主义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2010,(1):112-113
2009年11月15日,第二届“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研究奖”(简称“金叶奖”)评审会在南京举行。“金叶奖”是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积极支持下,经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批准,由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奖。它是江苏省广播影视研究的最高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对接中国电视金鹰奖理论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理论奖、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理论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胡丹  邱模庆 《新闻界》2007,(3):70-71,106
家庭伦理剧是我国新时期样式最多,观众面最广,并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大型剧种之一,它具有“后现代”倾向,我们在面对“后现代”给电视媒体文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正视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后现代电影在发展变迁中呈现出游戏式与反抗式两种类型.游戏式着重于用后现代的修辞手法取得娱乐的商业目的,反抗式分两种,一种主要依靠电影情节表达后现代消解的哲学理念,一种以叙述和结构的创新实践后现代主张的非连续、不确定及对永恒的怀疑,作为内容的补充,这是现代主义的延伸.游戏式是大众文化,反抗式是精英文化,中国电影呈现了多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图书馆学”是指处于后现代时期的图书馆学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具有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盛行等特点。价值多元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客观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理论风格;权利话语取向主要表现为对“教化一控制”话语的解构;工具理性的盛行主要表现为对形上思维的拒斥和对实用原则、功效原则的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后现代图书馆学面临“时间性压力”。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19.
杨文军 《今传媒》2016,(10):109-111
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长镜头”理论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巴赞和克拉考尔都称赞“长镜头”,即无剪接的不间断的拍摄的纪实手法。认为它“遵守事件的空间统一性”,保持时空的完整性、可信性,并保留了生活内涵的暖昧性、丰富性,同时还满足了观众从多种角度看动作的“眼福”。虽然,巴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