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9,(19):28-28
调查主旨:网络带来的以分秒记的新闻竞争。编辑记者与新闻同行,需紧跟网上不断更新的内容,并使用能提供便利的网络工具。本期调查通过几个媒体人(实名或匿名)的个体样本,反映编辑记者被怎样"网络化"了,并交流用好网络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调查主旨:网络带来的以分秒记的新闻竞争。编辑记者与新闻同行,需紧跟网上不断更新的内容,并使用能提供便利的网络工具。本期调查通过几个媒体人(实名或匿名)的个体样本,反映编辑记者被怎样"网络化"了,并交流用好网络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 每每谈及网络新闻,人们都会联想到通过网络来浏览新闻的读者,网络因为其传播的信息数量多、时效性强、范围广等原因,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是,正是因为网络的灵活性,新闻传播有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也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需要更多更好的、更及时的新闻内容。 网络是新闻的有效载体,那么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为新闻工作者服务呢?作为新闻内容的创造和新闻信息增值的知识工作者(记者、咨询专家等),能否获得一种信息服务,可以实时获取并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从而大大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新闻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2012,(11):62-62
徐宁在2012年第9期《传媒观察》刊文说,随着微博客的异军突起.在新闻采写和报道方面进行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提高传播效能、重拾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政府和名人的微博客大多进行实名登记.借助媒体融合.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客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其次,微博客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新闻采访手段.微博客采访涵盖了网络聊天工具和录音采访的优点.提高了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料人即新闻线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不是记者,却向媒体提供许多新闻线索;是记者,但大都不具备新闻专业常识.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报料人出现的原因、新闻报料人的分类、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隐忧,探析新闻报料人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6.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7.
匡文波  高岩 《中国编辑》2006,(2):47-48,49
目前我国网络新闻编辑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他们熟悉网络传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但是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多,新闻采编与策划能力相对薄弱;另一类是从传统媒体来的记者和编辑,他们有扎实的新闻业务和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对网络技术不敏感,运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说,我国网络新闻编辑队伍壮大,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龚学明 《青年记者》2010,(10):31-32
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主体是记者,他们通过通讯员、线人、新闻发布会等传统途径、渠道捕捉并采写新闻。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日趋强势,由普通网民所写的公民新闻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重要品种。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截然不同的公民新闻已经引起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重视,并在尝试着从网络引入报纸版面,改变报纸新闻内容和版面的构成,以更好地服务变化着的读者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扬子晚报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四个经济发达、网络媒体发展较好的城市推出刊登网络公民新闻的《我新闻》专版,探索报纸与公民新闻正面对接带来的突破、意义和应该重视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9.
刘敬东 《青年记者》2007,(14):144-145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记者大受其益,比如外出采访成稿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将稿件迅速传回,这种传输方式方便、快捷、安全,而且交互性强,费用低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记者在更多的时候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完成特定的采访,即所谓网络采访。网络采访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依托网络环境,寻找新闻素材,完成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并通过下载和编辑等方式整理、补充有关新闻要素,最终完成新闻文本。  相似文献   

10.
蒋蕴 《新闻实践》2011,(4):41-42
网络时代,新闻采访还要不要到现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采访要到现场”这一经典操作理念产生疑问,因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充斥着各种信息,他们认为只需对网络信息剪剪贴贴便可成稿。果真是这样吗?本刊约请5位记者撰写采访体会,他们用鲜明的事实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如今,上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网络记者却逃不过世人眼中“非正规军”的形象,有人还将网络记者戏称为“廉价记者”。其实网络记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记者的所有素质,还要求具备网络、多媒体熟练运用的能力和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评论成功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以下简称《道歉》)是一篇署网名“新闻点评第一品牌”的网络评论。“新闻点评第一品牌”只是实名作者吴双建的众多“马甲(网名)”之一。从2005年至今,吴双建以“新闻点评第一品牌”、“无边落寞”、“吴双建”、“吴天平”等实名或网名发表网络评论文章200余篇。《道歉》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也是对荆楚网多年来积极利用网络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成绩的最好肯定。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起公民在网上实名举报官员腐败的新闻引起关注。而随着雷政富、李春城等高官相继"落马",很多人更是对"网络反腐"抱有期待。但长远来看,"网络反腐"只能是对制度反腐的补充,不能替代制度反腐。与通常的实名举报方式相比,通过网络、微博实名举报,往往更容易见效,能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作用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让地方政府最头疼的已经不仅是平面媒体记者,而是没有记者证的网民记者或者称之为公民记者。《宪法》规定,公民都有监督的权利。这些网民记者将所见所闻实名或匿名发布到网络上,正是基于他们对宪法的高度尊重。  相似文献   

15.
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形成了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三者并存的状态。社会化生产包括公民讲述、官方发布两种方式,职业化生产则包括媒体复述、记者改写、记者代言、记者创作、记者策展等五种方式,智能化生产即智能生成新闻。这诸种生产方式促成了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这一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从而获得了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永亮 《新闻知识》2001,(6):12-13,11
美国: 记者网民一线牵 同为新闻创造源   2000年 11月 8日,美国总统大选因戏剧性变化而倍受瞩目,各大媒体迅速掀起了一番炒作热,强烈刺激着受众的求知欲。 CNN的“电脑新闻记者”闻风而动,立即带着笔记本电脑去佛罗里达州采访,在现场将所见所闻输入互联网络,供用户阅读。然后将现场有关人员、当事人等采访对象叫到电脑前,将他们介绍给网络用户,请远在千里之外的网络用户向他们提问。用户通过互联网参与了新闻制作和报道,被称为是新闻的“共同创造源”。   那么,几乎等同于美国总人口的网络用户是怎样成为新闻的“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18.
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就会看到不仅摄影记者在拍摄,连市民也拿着各种数码设备在拍,他们通过网络把照片贴在博客中、放在贴吧里,正以全民记者般的阵势,铺天盖地抢夺报纸和网络上的图片位置。速度之快纸媒望尘莫及,甚至记者没能及时赶到只好采用市民的图片,此种情况在媒体中时有发生。正可谓是只要有新闻就有大众摄者的身影,这给专业从事新闻的摄影记者,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激发起摄影记者自我创新的紧迫需要。1.读者图片上传使摄影记者鞭长莫及。过去,完成一张胶片照片得历经烦琐的工序,在时效上也略显不足,专业的技术使得摄影记者风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了新兴媒介,传统的媒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需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加强新兴网络等媒介的应用,保障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发展。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逐步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电视台记者只有在网络背景下抓住媒介融合的趋势,创新采访形式,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要在网络背景下做好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访工作,必须要深刻地认识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形式的创新,不断提升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才能更有效地做好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