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报纸上有些失实新闻都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个别细节、个别措词不当,或者随意变换角度造成的。因为这类失实不是通篇捏造,可以称之为“轻微失实”。但是,“轻微失实”的报道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为此,本文就“轻微失实”的原因略作分析与探讨,目的是杜绝失实报道,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性。一、使用语言不当  相似文献   

2.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读者对个别情节、  相似文献   

6.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失实新闻却常有出现。新闻的失实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报道的事情不准确,与事实有出入,即现象失实;其二是报道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准确的,但不符合事情本来的真实面目,即本质失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9.
猎奇与失实     
翻阅近年来国内一些重大失实报道和假新闻事件,细细品味体察,就发现这些严重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很大程度上和记者编辑(或通讯员)的猎奇心理有关,猎奇是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屡屡出现、久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读者对一些奇闻奇事特别感兴趣,新闻工作者报道生活中的奇人奇事,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好奇心在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沈阳日报》公布了1986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并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布失实报道的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该报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要把前一年度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以求得群众的监督。《沈阳日报》每当在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都及时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对个別情节、地名、单位名称、人名、职务、性別、数字等方面的差错,通过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和内部刊物《读者之声》,随时反馈  相似文献   

11.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真实是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性之内涵中西同理,回溯理论界于此的争鸣,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所指有异,探讨新闻失实类型,采写编三环节一个都不能马虎。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屡吃“官司”的原因,就文章本身的内容看,不外乎两种:客观性的事实失实──或基本失实,或部分失实;主观性的言词失当──或恣意推论,或片面评论。由于事实属实是任何报道都必须无一例外恪守的准则,没有探讨的余地,所以用词规范就成了批评报道必须尽力注意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少惹麻烦。言词的客观性是由事实本身的客观性决定的,所以客观性的言词失实仍然属于事实失实。而言词的主观性则表现为作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动机而作出的判断和评价,所以带有主观色彩的言词的失实基本体现为评论失实、推论失实。如何区分评…  相似文献   

14.
信息窗     
新闻出版署发布《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据新闻出版报消息顺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阳前由新闻出版署发布执行。从此,对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的处理有章可循。《处理办法》是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款作出的,具体规定如下:一、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二、报纸、期刊因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一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进行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分…  相似文献   

15.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电视权威性及作为公共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探讨涉及到了真实性及失实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失实性本文分为两部分阐述,一部分是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了新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部分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新闻失实,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说句实在话,哪一个编辑都不想自己编发的稿件是失实稿件。但是,往往又事与愿违,有些失实报道偏偏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并不引人注目),因而不易为大多数受众所识别。惟其如此,这种失实就更具危害性。当然,隐性失实的隐蔽性是相对的。具有广阔知识面和很高综合素质的受众,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发现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此时,隐性失实也就无隐蔽性可言了。例如,经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是新闻采写的大忌。然而,失实的报道却常见诸于新闻媒介。对于失实报道,常听到人们谴责采写者。实际上,除了采写者应受到谴责外,更应受到谴责的足责任编辑,因为鉴别、核实稿件的真实性,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报道,从采访到发表,需要过许多关卡,但最终又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编辑关。可见,根治新闻“失实症”对于责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总结出根治“失实症”的几种技巧:一、逻辑推理法大凡失实的报道都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做为编辑应当养成善于推理的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