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萱 《视听》2023,(5):55-58
奇观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主义”的产物,以《阿凡达》系列为代表的奇观电影在全球盛行,是当今审美文化趋向于高度视觉化的缩影。《阿凡达》系列作为奇观电影中的翘楚,遵循了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本位秩序,并凭借数字技术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赋能,在剧情内容、视觉传达与叙事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奇观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崔志越 《青年记者》2016,(26):99-100
“奥斯卡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奇观发展史,奇观成为奥斯卡艺术中最突出的本体特征之一.”①数字特效、令人震惊的大型动作场面——这些都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让人提到奇观就想起此类画面.“其实当电影第一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公映时,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奇观.”②然而,奇观在美学价值上先天存在着高碳与低碳之分.低碳奇观的本体特征是客观真实.③这种客观真实是以符合“低碳艺术”④为基准的.科幻片是奇观影片的典型代表.“科幻片构建了一个个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拥有各种奇特的生物,而且一切不同寻常、荒诞不经、超自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这类影片也被称为奇观电影.”⑤《阿凡达》正是低碳奇观设计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  相似文献   

4.
徐芳依 《现代传播》2024,(2):101-107
孤独症题材电影中的患者形象常有主角偏移、异常个体的区隔化和超能的奇观化等偏斜倾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理探讨:一是进一步解决电影艺术的戏剧性诉求与孤独症社会化功能冲突的矛盾;二是打破区隔所带来的异常化和奇观化,拓展孤独症相关的知识领域。针对这些问题,孤独症题材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应更多加强探索孤独症患者的真实内心,挖掘电影作品视觉化、听觉化的艺术特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接纳与融合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淼 《云南档案》2011,(1):14-16
<正>一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它给当代中国人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而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中,不时浮现上来的,除了那些对个体生命而言的噩梦般的人生体验之外,也许还有不止是"娱乐"的文化生活经验。被视为"最高群众性"的电影,在其时的文化生活中又堪称一大"奇观"。这种"奇观",我们称其为"文革电影现象"。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来说,是一门艺术,但同样是一门技术,科技所营造的影像真实感与影像奇观化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影片主题的手段而已,而是应该上升到主旨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与一般的电影不同,邪典电影不仅是被观看的影像,还是一种创造"看与被看"的革命行为的行动;其所引发的观影奇观、年度拜物教狂欢、小型政治暴动、"不健全人士"大游行……都显示了某种"电影原始主义",某种与生俱来的迷狂,某种社会学意义上"仪式"的阈限性。  相似文献   

9.
电影史研究的唯杰作传统,已经习惯于把文革电影看作是破坏的时期、倒退的时期、黑暗的时期。然而,传播学视角所关注的却不是电影在艺术上的惨痛教训和发展上的种种恶果,而是电影传播独特的现象和问题。文革电影构成中国电影传播一个奇观的时代。它从早期对十七年电影的禁止传播到样板戏电影的独占银幕,再到后期观众对阴谋电影的错位反应,都在表明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因此,它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一样,也具有社会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奇幻森林》的视觉奇观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青年记者》2016,(29):58-59
“奇观电影”与《奇幻森林》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奇观(spec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经验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① 这是居伊·德波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奇观”一词的阐释,即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同时也指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德波这里,景观显然是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式,他的存在由表象支撑,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但同时奇观又是以影像为中介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奇观不能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已经是物化了的世界观”.②德波阐释了“奇观”以及“奇观社会”的基本雏态是“不同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并且能够作为“中介”而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何鹏 《东南传播》2015,(12):39-41
国产奇幻喜剧电影《捉妖记》上映后口碑爆棚,连续数周稳坐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宝座,该片不但继承了东方文化的美学意蕴,还突破了原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好莱坞电影叙事套路进行了本土化的移植和改造,本文从戏剧化叙事、奇观化叙事、主题化叙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并探讨其在中国奇幻电影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邵猛 《编辑之友》2018,(3):56-61
中国电影当下处在一个“能指的狂欢”时代,文本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架空或重置,能指的狂欢和所指的消亡造成文本价值的空荡,唯技术论的低端奇观电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景观电影大量出现;在这个泛影像化的时代电影生产者极力重构能指的炫耀性,商业面前话题性大于文本自身;众多跨界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表现出中国电影产业的不专业和不成熟;与创作能力相比,中国电影面对的是一场“中国制造”式的态度危机.  相似文献   

14.
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相似文献   

15.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档案春秋>2005年第10期、11期连续登载的<"样板戏电影"拍摄回头看>一文,较详细介绍了"样板戏"电影的拍摄起因、经过及奇闻轶事.文章对"样板戏"的介绍,对"过来人"是一种回忆,对年轻人则是不可思议的一类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7.
大匠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崛起的强力人物。说起近30年的中国电影,以他和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充分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为东西方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的影像文本,使东方成为西方眼中的奇观,又使中国重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定位与确认。张艺谋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18.
主旋律电影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在新时期借助类型化的策略重回国产电影市场之首.在以下的探究中,将从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出发,选取新时期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针对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转型之路,利用比较艺术学中形态研究的方法,从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制作模式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主旋律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突破题材的局限性、类型化的成功探索、宏观视角转为个人视角、英雄化到平民化、脸谱化到多样化、奇观化的视觉影像、超量明星阵容,从而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家 《视听》2022,(4):109-111
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一经面世就获得大量关注,并圈揽了一大批非戏迷观众.该片打破了大众对戏曲以及戏曲电影的刻板印象,创新性地融入数字化技术,迎合观众追求大场面、视觉奇观的口味.同时,创作者致力于复原古典意境之美,用电影语言来追求水墨画的美学思想和"隔与不隔"的空间境界,且巧用空镜头来加深影片的诗情画意,最终完美地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杜炯熠 《今传媒》2016,(10):95-96
泛娱乐时代,以动作片当家的好莱坞,向来不缺乏独当一面的动作片导演:拍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以《指环王》系列一炮打响的新西兰导演彼特·杰克逊,和来自香港的导演吴宇森……而说起美国动作片的票房贡献,迈克尔·贝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以近乎奇观化的影像风格在好莱坞独树一帜,本文就他电影的影像展开探讨,试图分析出奇观化影像的成因以及发展的同时,对其影像风格的特征予以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