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与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进行分析有助于规避谣言带来的危害,建立良好的舆论秩序。本文将以PX事件为例,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谣言传播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莹 《新闻前哨》2013,(5):53-5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前进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转型导致人民内部的矛盾时有凸显,尤其以群体性事件较为突出然而,群体性事件中很多激化的矛盾表现形式来源于不正确的谣言传播。加之数字化新媒体的时代大背景,谣言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本文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来分析群体事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瓮安事件"的谣言传播过程和政府对谣言控制进行分析,总结出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虎雅彬 《今传媒》2011,(7):48-49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大凡伴有谣言,本文以2011年3月14日在我国出现的群体性"抢盐事件"为例,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生成机制和消解策略。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都伴随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传媒的公信力.而且还对受众生活及心理造成重大影响.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的机制对于消除谣言的社会危害大有裨益.本文首先概述抢盐风潮的始末,引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正处于危机高发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中,现场信息主要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从突发性事件凸现到群体性事件爆发,信息的传播依次经历了传言四起、谣言流串、从舆论转化为行动三个阶段。期间,群体的聚合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的流动亦呈现不同的传播流程,且均受制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及传受双方的心理机制,显示了人际传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谣言往往会导致社会恐慌、使事件趋向复杂,处理起来十分棘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更为快捷和便利,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此,关注和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其传播途径和规律,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成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邦高 《新闻窗》2008,(5):43-4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导致群体性骚乱事件的发生;另外,在我国,地震、洪水、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疫情时有发生。而在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谣言作为一种有害的伴生物常常迅速传播,对事态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1):71-75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扩散性强、互动性强、难以控制、意见领袖作用明显、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和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经历孕育、扩散、高潮和解决四个阶段,谣言对事件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开放性对话机制、进行危机议题管理和信息发布等是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形成、传播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的形成 网络谣言属于谣言的一种.由于载体的变化,导致其有很多新特点.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形成期、发展期. 1.潜伏期 网络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当网络谣言尚未形成时,它要经过一个信息酝酿时期.此时,网络谣言潜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它是模糊的、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传播的目的趋于多元化,但同时具备着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等特点。政府处置突发性事件时机和方法失当,民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缺失,新兴媒体语言的传播泛滥,法律法规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是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严重的重要原因。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共利益,误导群众言论,损害政府形象;因此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利于遏制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19):28-3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特质等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谣言不仅会通过更多的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也使得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的传统媒体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社会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大量存在还与社会情绪的累积相关,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担负着信息沟通和疏缓社会矛盾的责任。传统媒体的辟谣,依赖于其权威性,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反而推进谣言的传播则会严重影响其公信力,因此,遏制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是传统媒介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责任体现。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媒体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以来,源自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这些事件有些是在网络舆论中产生巨大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重视而采取措施;有些因为网络传播引发了实际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甚至造成社会骚乱。无论我们今天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如何,在这些源自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董轩志 《今传媒》2013,(10):22-24
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