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静 《新闻传播》2024,(6):34-3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信息传播技术也变得更为发达。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上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生活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的增加,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同时也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新闻写作和传播,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展示。由于重大灾难性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公众的关注速度很快,而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灾难新闻报道的案例出发,对灾难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避免灾难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德华 《传媒》2011,(2):67-68
当下,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新闻伤害受到关注。所谓新闻伤害,指的是新闻采访、编辑、传播过程中对报道事件当事人人格、  相似文献   

5.
乌兰 《青年记者》2016,(5):51-52
庸俗化在微信传播中的表现 1.在信息采写过程中避重就轻,忽视主体事实的传播,片面夸大某一新闻点,导致新闻价值缺失.微信传播中,新闻写作不注重对主体事实的报道,偏重于对低俗新闻因素的挖掘.新闻写作忽视新闻价值以及舆论导向,在事件“卖点”上大力宣泄,直接导致新闻报道对事件价值的认知出现偏差,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对某一群体的看法.例如,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最美山村女教师”郜艳敏的故事.在报道这一人物的事迹时,朋友圈中的文章不是对其新近或者现在的事实进行报道,而在其被拐身份上大做文章,造成主体事实流失,受众关注点转向其被拐的经历,这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伤害,负面效果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业在一百年的沧桑巨变中经历了多种角色的洗练,近年来中国新闻的好斗精神愈发猛烈,追击头版头条、一手资料,不仅以时效性为标准——和时间赛跑,更以吸睛率为标准——和曝光程度、露骨程度进行比拼。2017年大年初二在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的老虎咬人事件,使大家从过年的喜悦当中跳脱,将关注点转移到一个不守规则、逃票进入虎园从而导致老虎受惊将其咬死不治身亡的噩耗当中,网络上的舆论一时兴起,不加马赛克的血腥镜头也裸露在外,大量的重复报道与不实猜测使受害者和受害者家人蒙受来自网络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折磨。本文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事件为例,就新闻报道对受害者、受害者家属以及受众带来心理上的二次伤害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从新闻伦理角度对媒体的言语和工作方法进行论述,提出对于新闻报道二次伤害合理规避的方案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传媒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灾难报道、犯罪报道是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纸拼抢的重点。值得警惕的是,很多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对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保护意识,受害者及其亲属在新闻采访中再次甚至多次受到伤害,此即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10.
顾鹏 《新闻窗》2013,(2):95-95
新闻是新近发生新闻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现场报道中也可认为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或是正在发生的新闻的报道,特别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突发的新闻事件,受众应该第一时间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新闻现场的报道更能展现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满足人们对新近发生新闻或者是突发性新闻的求知欲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新闻现场中的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的提高新闻现场报道的能力、记者的表达能力和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本文以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为例,分析一些媒介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看重经济利益,抛弃社会责任,导致媒介权力"越位"与"滥用",媒介利用规则的模糊性,侵权报道行为呈现很强的隐蔽性,缺乏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对新闻当事人私人空间的公众化形成媒介新闻报道中的冷暴力,应强化媒介监管,深入规范媒介行为。  相似文献   

12.
马衍鹏  张果 《新闻世界》2010,(7):158-159
近年来,在性侵害事件的报道中,许多媒介基于商业目的和猎奇等心理,常常在性侵害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透露了性侵害事件的具体细节,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伤害。新闻媒体在性侵害事件报道中的失范和新闻伦理的缺失也开始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从这种报道现象出发,结合案例,探讨目前性侵害报道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事件电视新闻就是“报道难以预测或者未能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新闻”。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运用现代先进通讯手段,将发生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报出来,让广大受众间接参与到重大突发事件中去。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重大突发事件给新闻媒体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其报道包装情况关系到报道的成败,为此我们推荐实行以下包装措施:及时,全面,坚持真相,发挥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景 《新闻窗》2006,(3):27-28
灾难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头。说它重,一是因为灾难性新闻多为突发的,人们不可预测的;二是它一旦发生,就特别引人关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人们偏爱看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刘要停  夏秀 《新闻窗》2014,(1):48-49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由于舆论影响大、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突发事件为社会所广为关注,同样也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就新闻报道本身而言,真实快速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事件中的当事人的隐私权、个人尊严、所报道的伤害事件内容有何社会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16.
突发新闻大致可分为“天灾”、“人祸”两个部分。前者是由一些不可预测、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海啸、洪水、雪崩、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后者则主要由某些人为因素造成,如交通事故、垮塌爆炸、疾病流行及各种犯罪事件等。突发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孟建忠 《东南传播》2011,(9):140-142
灾难新闻报道是考验媒体的新闻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试金石。从南平电视台对“郑民生事件”、“南平泥石流事件”等灾难新闻的报道,大体可以看出国内地方电视台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情况。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方电视台灾难新闻报道的多重维度,旨在为地方电视台做好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从大众媒介诞生之日起,新闻资源的竞争就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如此。其中,突发新闻是新闻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对突发新闻的报道正在成为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做好突发新闻的报道也成为目前各大媒体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首先简述突发新闻事件的特点,接着阐述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功能,最后针对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的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提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强调了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又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传媒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20.
贺杰 《东南传播》2016,(5):151-153
在近些年的媒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在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之间的两难之境。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二者之间是矛盾冲突还是可以平衡取舍,是值得新闻人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媒体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某些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干预性报道导致影响司法判决和事件进程,某些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以及灾难报道反而给被采访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新闻伦理观,以期在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之间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