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的内部组织和整体安排。它包括新闻材料衔接过程中的过渡和内在联系,以及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整体排列构建。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传播效果。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否则会削弱新闻作品的表现力。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无论什么样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立足于对新闻事实内在关系的恰当反映;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是否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和习惯这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发表言论,以表明意见、态度的节目形式。因其视听结合,使政论形象化,较之其它媒体的新闻评论,有着独特的表现优势,因此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电视传媒都相继开设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电视新闻评论的数量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历史照片是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作品在讲述历史史实时,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有声与无声、时间与空间、具体与抽象、表层与深层、薄度与厚度六个角度探析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登邑 《新闻世界》2014,(8):431-43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文竹 《新闻世界》2013,(8):310-311
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真实,一个电视新闻作品如果失去了真实,画面拍的再好,解说词写的再精彩,这个新闻作品都将失去价值。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新闻内容一定要真实。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视听形象的真实感,如果表现手法得当,就会大大增加新闻的感染力,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风貌类新闻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它记录着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然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特点摒弃此类节目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本文从新闻价值、叙事逻辑、镜头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出发,以《岩松看日本》为例,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14.
张静  周艳 《记者摇篮》2004,(10):58-58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以其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独家优势,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传播媒体。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电视记者怎样从中采写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将观众带入现场.和记者一样有身临其境之感?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运用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电视媒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成为摆在电视媒体人面前的新课题。央视财经频道2016年"聚焦双十一特别报道"在报道选题方面具有新鲜、多元与贴近的特点,在报道的叙事形态和视听元素上有了新的呈现形式,运用了更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创新了数据新闻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处理,为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的最有创意的、运用数据分析进行报道的新闻有哪些?在NICAR2016数据新闻大会上,名为The year in CAR的主题对一些精彩新闻作品进行了展示。前五个作品,大多与少数族裔问题相关。记者通过报道为他们发声,这是新闻的意义所在。而后面的六个新闻作品,则聚焦"规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但是这些规则不总是完美。记者找到这些规则的痛点、疑点,用曝光度给予有力一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电视新闻的策划,大致是指综合选用电视新闻的各要素使新闻作品达到最佳效果。从微观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策划是策划者对新闻信息的综合运用,使之达到最佳报道效果。将策划与新闻联系到一起,就是将一些可以预见的能成为新闻的题材和内容进行提前谋划,准备运用新闻的特点和规  相似文献   

19.
刘林利  吴雷 《报刊之友》2012,(12):134-136
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首先,本文分析了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可行性;其次,探讨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实施的四个原则,即强调情境创设、以学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以理解视听意义为最终目的;进而解释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内容的建构,需满足政治思想性、趣味性、系统性三个特征要求;最后,针对外语新闻视听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无疑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一点,李元授副教授在《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见《视听界》1991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广播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模糊语言自然也是可以运用的。它的运用除了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一些共同点外,还有它自身特点,这就是以收听的需要为前提。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