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10多年前地市级日报办晚报的大潮中,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取得了成功,无论是广告量、发行量和新闻信息量都超出了日报。然而近几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地市报社也普遍兴办了当地新闻网。如果读者阅读兴趣从纸质媒体转向网媒,纸媒(包括地市晚报)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保住优势?是地市晚报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早作准备:  相似文献   

2.
新主流媒体:地市晚报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单位有152家,其中地市晚报占2/3强。从数量上看,地市晚报在中国晚报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地市晚报经历过发展的阵痛之后,迎来了新的机遇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新主流媒体形象,是地市晚报在新世纪的发展取向,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当然,这一概念目前尚无权威、完整的描述,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探讨,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时间上贴近,多发昨日新闻、今日新闻,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对纸质媒体来讲,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媒体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省级晚报的叠数、版数比地市晚报多,  相似文献   

4.
“如履薄冰”这个成语,形容当今地市晚报处境可谓最贴切的了。在中央、省级新闻单位派生的都市报、早报、晨报等媒体强势杀入地市的同时,最近又传出全国将启动行政区划改革,建立省县两级地方政府体制的改革时间表。这一切都令向来敏感的地市晚报媒体人感到了“腹背受敌”之忧。  相似文献   

5.
正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同样一个新闻素材,其他媒体刊登了,但本地的晚报可能没刊登;或者说,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地市晚报和其他媒体却有着很不一样的报道角度。地市晚报和党报一样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政策传播和对本地焦点热点难点社会事件给予正确引导的功能。正是基于这一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地市晚报对在新闻题材的取与舍方面,必须多加一道"道德和责任"的安全阀,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避免以下四大忌。  相似文献   

6.
李风 《新闻实践》2014,(12):57-58
宁波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稳步拓展互联网用户,以面向移动终端为主攻方向,以注重用户体验为手段,通过交互式传播,增强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媒体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挖掘品牌价值,促进了转型升级,形成了自身特色。一、拓展用户,重视终端,打造宁波晚报"双百万读者"自2011年宁波晚报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伊始,即以移动传播为主,重点拓展移动终端,进一步延伸、扩大了宁波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陈泳 《新闻采编》2005,(3):36-37
由于人力、财力、精力以及经营范围的种种限制,一些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很难把采访报道的力量向本地之外延伸,以致一些好的策划思想只能局限于在本地范围内操作或干脆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许多大报乃至报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常常“大兵压境”,到这些地市级城市来抓新闻,派驻记者站,动辄就组织十几个版的“地市专版”,给地市晚报的经营造成明显威胁。地市晚报不仅对外地新闻“鞭长莫及”,甚至连“守土一方”搞好本地的新闻报道也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市报人》2010,(9):F0002-F0002,I0001
《苍梧晚报》由连云港日报社主办,创刊于2000年10月1日,经过10年的风风雨雨前行,如今已成为本土强势媒体,苏北鲁南地市晚报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读者要获知新闻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人们还可以从电视、网络,甚至从手机新闻中就能轻松地得到有关自己需要了解的各类信息。因此,地市晚报要扩大自己作为城市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除了有效地增强其新闻容量外,加强新闻本土化,是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真功实招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底,贺州日报社整合《桂东电视报》新闻媒体资源创办了《贺州晚报》,形成"一社两报"的新格局。"一社两报"格局下如何发展,没有符合贺州实际的现成模式,需要地市党报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贺州日报社自创办晚报以来,就如何发展壮大报业进行了人员“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地市晚报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的崛起和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后,在经济实力上已由依靠党报抚养,走向反哺党报,逐渐握有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杨怡 《青年记者》2009,(24):66-66
近几年,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处于报纸末端的地市报(主要指晚报类)受到威胁最大。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地市报同人不禁要问:地市报还有发展前景吗?笔者认为,地市报如能找准定位,不断创新,不仅不会被取而代之,相反还会发挥不能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吴刚 《传媒》2004,(6):40-42
地市晚报的成功因素 地市晚报发展的三个阶段 地市晚报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创办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晚报以其区别于党委机关报的鲜明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90年代中期,地级城市逐渐打破一城一报的格局,创办了地市晚报.这个时期,地市晚报定位于日报的补充,供市民茶余饭后休闲之需.由于在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很多地市晚报躺在日报的怀抱里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内容,受众关注度高。在新形势下,晚报要做大做强。争当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和改进这方面报道。这已为大家所公认。而如何做好这类硬新闻,改变其较容易出现的面孔生硬、内容空泛、远离读者的状况,提高报道水平。更好地吸引读者,则是目前包括地市党报、都市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太原晚报》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地市党报在地方媒体中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强势地位,大家把党报看得很重也很神圣,但是近年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地方党报面临晚报、都市报,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重重挤压,党报的发行量下滑。地方党报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世博会上,全世界媒体短兵相接、各出奇招,新闻大战蔓延半年。在这场战役中,湖南交通频率虽不及中央级媒体重兵投入、全面撒网,也没有东道主媒体的天时地利、全城联动,但却从世博会开幕日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闻热浪,并从长沙影响湖南,到世博湖南周"爱心专列进世博"时,更引起全国关注。"爱心专列进世博"系列报道如何缘起,如何构思,如何执行?本文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转型融合"或是纸媒唯一出路。近年来,作为"中国地市报十强"的《扬州晚报》和"全国地方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的"扬州发布"APP端,互为入口,革新优质内容生产,以全媒形态优化新闻结构,精心打造"精致读本",赢得各方好评。本文拟从具体操作的层面,对这张报纸的转型融合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8.
从1997年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宣告停刊,到老牌晚报《羊城晚报》被《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远远抛在脑后,如火如荼的内地晚报业似乎被敲响了衰弱的警钟,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更令地市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重的挤压。地市晚报真的陷入四面楚歌了吗?  相似文献   

19.
纵观当今,媒体蜂起,日报、晚报、都市报争奇斗艳,各出新招来争夺市场,争取更多的读者群。各地同城媒体竞争趋向白热化,都市类报纸一拥而上势头强劲,日报、晚报被逼入窘境,何去何从?破冰之路该怎么走?"守住主战场,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20.
李旭琴 《青年记者》2006,(18):66-6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市晚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外,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地市晚报境况却不容乐观,那么,当前它们应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并根据媒体竞争环境适时调整自己,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报业竞争,是当前地市晚报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挑战(一)自身条件的限制地市晚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许多与生俱来的局限。它们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所在地区(市),由于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有限,它能给地市晚报提供的资源也十分有限:1、新闻资源不足。地市晚报大多强调贴近性和地方特色,但一个地级市,人口多则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