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岩  胡哲 《新闻爱好者》2011,(4):122-123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2.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3.
婚恋交友类节目一直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受众接受度、欢迎度较高的一类。东方卫视于2016年推出的婚恋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以其人物、规则设置的颠覆性创新,获得了观众认可,成为国内婚恋交友类节目中的一颗新星。本文通过对该节目进行模式剖析,探讨本土市场内优秀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策划要素。  相似文献   

4.
王欢  胡宝荣 《新闻世界》2010,(12):52-53
本文回顾了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此类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以及节目火爆的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本文对我国婚恋交友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是一档婚恋交友节目,它突破了传统的节目模式,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本文从节目流程、女嘉宾定位、谈论话题、现场音乐和才艺展示、主持搭档、特别专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开年以来,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各大卫视,收视率节节攀升,形成了新一轮的跟风。但是在交友节目复兴"热"的背后需要的是我们"冷"的思考和理智分析。本文分析了当前婚恋交友节目复兴的原因及其现实困境,提出一系列人性化改进的措施,以期来提高该类节目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12,(14):63-64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酝酿已久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在短时间内就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很快便超过了湖南卫视于2009年12月25日开播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荣登国内婚恋交友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相似文献   

8.
袁硕 《青年记者》2017,(23):97-98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自2010年推出,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并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热潮.笔者认为,在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消遣娱乐与猎奇心理的同时,《非诚勿扰》节目实现了由“星本位”向“人本位”的主体转变,使百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不过,该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失范现象,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此外,婚恋交友类节目如何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值得媒体把关人不断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前,继湖南卫视最先推出《我们约会吧》大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之后,国内又有两大卫视相继推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同时在国内观众当中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相亲节目在播出过程中的传播模式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相互关系及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视相亲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桂恒姣 《新闻世界》2010,(7):99-100
江苏卫视的黄金档栏目《非诚勿扰》掀起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潮,节目中引发婚恋观点激烈碰撞,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以加强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和情感类节目的管理,《非诚勿扰》也顺势进行了改版,进一步强化了对于价值观的把控。孟非以其沉稳与理性的主持特色成为这档节目价值观引领的舵手,使《非诚勿扰》摆脱了简单的娱乐,完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
张玉  王稼之 《传媒》2015,(24):43-4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典型代表,我国的电视中开始大量出现婚恋交友类节目.到21世纪初,由于节目质量不高及收视率的大幅下降,此类节目逐渐销声匿迹.2009至2010年,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三大省级媒体先后重新开办此类节目.这种现象既反映了我国当下社会中青年人的交友需求,又引发了对这种需求下出现的"浮躁""拜金"等多元价值观的争议.本文以《全城热恋》为例,探讨我国婚恋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媒体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强 《新闻窗》2011,(2):128-128
相亲类节目的热潮势不可挡,以至于广电总局在2010年6月出台了一项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专门为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抵制相亲类节目低俗化。如今某些相亲类节目在一定程度和环节上有些出格,过分的强调物质、金钱、家庭、工作等,以至于出现各种“拜金女”、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体何谓媒体公信力?它就是媒体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受众和社会中形成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然而,随着媒体的商业化运作程度越来越深入,媒体的真实度、公正性在受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少数媒体盲目追求收听率,不加区分地一概迎合受众兴趣,尤其是一些人的窥私欲、猎奇心理、感官刺激、拜金主义等低级庸俗欲求,导致节目品位低下。一些无聊的挑逗、恶意炒作、低级调侃现身广播荧屏,特别是一些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节目,大肆造假炒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10年以后,以《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更新鲜的包装方式、更符合国际化的流程设计卷土重来。之所以说是卷土重来,是因为早在十年前,《非常男女》、《玫瑰之约》等婚恋类节目就曾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风行一时,但因为节目形式缺乏创新,最终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次婚恋节目重新出现在观众视野中时,势如破竹。无论收视率还是社会反响,都有令人惊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占据了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婚恋交友类节目显然已成为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婚恋交友类节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风、低俗化和欺骗愚弄观众。  相似文献   

17.
吴客海 《视听界》2012,(5):108-109
2010年8月16日,无锡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不见不散》,每周六、周日晚20:05播出,节目时长55分钟。节目开播180期来,平均收视率4.2%;今年以来,平均收视已经上升至5%,在无锡网内电视栏目收视排名稳居前二位。《不见不散》走出了一条城市台办相亲类节目的路  相似文献   

18.
宋田雯 《报刊之友》2013,(3):134-135
近几年,婚恋交友节目由发展到崛起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改革与调整。其中,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挑大梁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本文主要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为例,分析新闻主持人“转行”主持婚恋交友节目的可能性及相较于娱乐主持人的优势,同时阐述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为婚恋交友节目带来的内容、风格方面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娟 《声屏世界》2011,(1):19-20
经历了以明星为主体的游戏类、娱乐资讯和娱乐访谈节目后,丰富多彩的综艺类节目成为后娱乐理念最直接的体现者,例如选秀类、情感类、以平民为主体的益智类、婚恋交友类和户外挑战类节目等都是时代的新宠:电视剧的偶像化、伦理化和苦情化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20.
吴沙沙 《新闻世界》2011,(10):102-103
江苏卫视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正式开播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发现该节目除满足了受众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初衷——获得消遣娱乐外,还满足了受众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获得新知、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但是《非诚勿扰》节目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影响受众这些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