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丁莉华 《新闻知识》2005,6(1):26-27,16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对权力的监督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权力就有被滥用的危险。我国的监督体系中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及舆论监督等等。前几项监督众根本上说都是一种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具有强制的效力,而舆论监督则只是从宪法和一些基本法律关于公民自由权利当中引申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人大代表权力何以被滥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粤春横行江湖数载而安然无恙,主要凭的是与权力的紧密关系。而这样的关系网络,当然主要是靠金钱编织出来的。但人们也不能不承认,可能正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给他提供了靠近权力的某种方便。这显然是对人民授予的权利和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3.
陈晓哲 《新闻传播》2004,(10):72-72
舆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其他的监督形式相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给不法者造成一种舆论压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例如,1999  相似文献   

4.
新闻权力寻租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它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严重侵害公众的知情权。本文主要运用权力寻租理论,对新闻寻租行为的产生原因、背后的利益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有效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江 《青年记者》2007,(11):25-28
舆论监督是中国现今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它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所谓代表公众则是一种习惯,并非正式授权和约定。英语里的类似表述有“watchdog role of the media”,直译为“媒体的看门狗(监察)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本研究中,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应当指出,“舆论监督”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它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所谓代表公众则是一种习惯,并非正式授权和约定。国外的类似表述有watchdog role of the media。直译为“媒体的看门狗(监察)作用”。有鉴于“舆论监督”已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本文予以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行政权是一种最广泛、最经常和最直接涉及公民 权益的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相当活跃的公共权力,行政权通常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扩张性和膨胀性,尤其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带有容易被滥用的潜在可能。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现行法律法规约有80%依靠行政机关执行。因而,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制约依法治国进程的“瓶颈”。实践证明,新闻监督对于督促和支持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在这个传媒发达的资讯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监督与依法行政的有机结合,这个课题亟待新闻法学…  相似文献   

8.
牛永刚 《当代传播》2007,(4):116-117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民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和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也是现代社会赋予新闻媒介的一种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9.
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公民,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作为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政.而重点在后者. 有法必依,首先,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照程序法的规定来进行行政管理,不得滥用国家权力,要严格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的媒介化和媒介权力的滥用两个方面。人的媒介化是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介权力的滥用则在于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经济利益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消除或部分消除媒介的负面效应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披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监督客体主要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报道。并不是所有的新闻舆论都具有否定性评价特性,只有那些具有传播价值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否定性事物才可能成为媒体监督的对象。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宋黔云 《新闻窗》2005,(6):47-47
近年来,有两种社会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现,一种是舆论监督价值的被认可和推崇,另一种是公民权利价值的张扬和重视。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的干预越来越深,在鞭挞社会丑恶,揭露社会腐败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制约权力的腐化和滥用,维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和压抑,使公共权力得到优化的运用,从而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通过批驳丑恶的社会现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是与公民权利保障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辰目 《传媒》2014,(21)
正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既有其正面性,又有其背面性。不仅如此,这正着的一面与背着的一面,往往还呈现出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事物发展过程的逻辑性、对称性的规律所致。就新闻从业人员而言,一方面我们通过出台若干的法规性文件,鼓励和保护他们行使批评报道的权力,从而使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前进的阳光元素和积极权力;另一方面,也要出台相应的法规性文件,对其可能出现的监督权力滥用,作出某种限制性规定,从而达到一种法规上的平衡,进而实现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战斗性最明显、最集中的体现,运用舆论监督干预社会生活,开展新闻批评,揭露和抨击不良社会现象,针砭时弊,扶正祛邪,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是非常有效的批评武器。当然,舆论监督又是在社会上公开进行并公之于众的,无法进行个别操作、私下操作、暗箱操作,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接受监督的监督,如果监督者滥用监督的权力,那么众目睽睽,群众就会来监督他,行政的、法  相似文献   

15.
政治传播是一种向量式传播,表面呈现为信息的流转,内在可以搭建权力运行的结构。权力监督关涉权力的授权与行使,依赖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始于情报的获取,成于信息的存储、更新与传播,终于行为反馈与对照。权力监督与政治传播相互耦合,政治传播是权力监督的基本要件。伴随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广泛应用,我国政治传播形态和秩序持续变化,不仅政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总量大大增加、政治信息在多元主体间的分布状态、政治信息的流动性以及方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政治传播的数字化发展实现了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了民众监督的行动能力,削减了权力异化的滋生土壤,有力地推动了权力监督的主动化、多向化和系统化,为新型权力监督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个正常的政权必然同时行使几种性质不同的权力,包括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要保证权力运转之正常,防止权力的败坏和滥用,几个权力之间必须相互制衡。司法机关透过个案,在民众提起诉讼之后,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审查、监督。然而,这种关系之健全性,有赖于双方各守其道:行政权不去蛮横地干预司法过程,司法权也审慎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具有监督权、报道权,可以代表民众行使知情权、言论权,所以,它在关注焦点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部分媒体时常僭越法律准绳和道德底线对自身监督权力"寻租"现象的接连产生,在社会上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动摇到了民众对"无冕之王"公信力的尊重与认可,逐渐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监督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权利 ,不是权力 ,但它和司法独立一样都是受宪法保护的。二者的目标统一于社会公正。司法不能封闭 ,新闻自由不能滥用 ,二者应该明确各自的行为方式。论文最后探讨了新闻媒介报道和监督司法的五个要点  相似文献   

19.
陈阳 《编辑之友》2015,(7):61-66
新闻敲诈是对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对异化过程的探究有利于揭示新闻敲诈的深层原因.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新闻敲诈是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它折射出媒介话语权具有权力与权利叠加的特性,这一特性助长了记者对媒介话语权的滥用.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新闻敲诈侵蚀了传媒话语权的公共性和公开性.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新闻媒体位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这一中间人的身份为新闻敲诈提供了前提,这也正是新闻敲诈在世界新闻史上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在法律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 ,它与法律监督同属于民主范畴。在我们国家 ,舆论监督同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共同组成社会主义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种监督 ,都有其自身的功能 ,又有它的局限性 ,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 ,发挥更大的作用。新闻舆论之所以在法律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 ,公开性。不论报纸、刊物 ,还是广播、电视 ,都是大众传播工具 ,它所报道的一切 ,都直接同广大观众、听众和读者见面。第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