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发展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我国内地电视综艺经历了晚会、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和文化节目四个阶段。电视综艺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面临着娱乐过度化和同质化等困境。综艺节目既要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也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以价值观为灯塔,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雪  周杰 《东南传播》2011,(5):80-82
在以娱乐为中心和消费至上为表征的现代传播环境下,整个社会、媒介、大众持续上演着物质消费秀和娱乐狂欢秀,人们判断信息能力和批判精神随之不断萎缩和消退,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种种负面效应已逐渐渗透到大众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此危机下媒介素养的构建就有必要被提上研究日程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富钊 《大观周刊》2013,(8):133-133
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编辑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社会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它以纸张书报刊和电子书报刊为载体,及时地传播着各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高品位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健康的文化消费机制,导引和规范着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使之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广播长远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媒体是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近年来,虚假新闻、新闻娱乐化、娱乐低俗化现象频出,使媒体文化品位大打折扣,其危害应引起重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和科学管理机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众心声的代言者、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社会进步的推进者、精神操守的塑造者、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人文关怀的热心者。  相似文献   

6.
李金慧 《出版科学》2010,18(4):54-56
当代图书出版对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成功、励志类图书的庸俗化出版培植了大众“成功至上”、盲目攀比的社会心理,在客观上使图书出版成为庸俗成功学的始作俑者;生活、健康、养生类图书的泛滥培植了大众扭曲的健康观念开口盲目攀比的生活理念,在客观上成为伪“生命科学”的缔造者;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过分商业化出版培植了大众追求感官刺激,淡化核心文化、理性精神、哲学意识,以及游戏人生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赵黎刚 《新闻界》2006,(2):59-59,26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己是不争的事实,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因此,透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动因、深层机制和效应后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樊勇 《新闻爱好者》2011,(19):103-104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的一大组成部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社会新闻节目面临着空前的困境。一般来说,社会新闻应该是相对于时事政治、科学技术和纯粹的影视娱乐新闻的社会消息,来源于街头巷尾、受众生活,包括民生新闻、文化活动、群众娱乐、社会热点、大众话题等内容,既有深度报道、热点透视、谈话评说,  相似文献   

9.
王辉 《新闻通讯》2013,(7):29-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普及,电视选秀节目的盛行与推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各种偶像层出不穷,既娱乐了大众,也颠覆了一些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于正在走向社会化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分析了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偶像颠覆的影响和原因。同时指出,既要看到偶像颠覆的重要价值,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偶像崇拜观。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西方学者通过多年的实证研究,概括了电视的四大功能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审美功能。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突显,娱乐至上成为一股世界性的风潮,电视似乎完全沦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1.
科教片担当着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角色,在我国,电视作为一种广泛普及的大众媒体,逐渐成为"使公众理解科学的最主要渠道"。科教片的电视化成为主流,这种方式为传播科学知识增加了有效性,同时,收视率的影响又使科教类电视节目呈现娱乐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故事化叙事、悬念设置和选材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12.
体育,崇尚健康、动感与健美,而体育报道作为传播这种美的载体,不仅要有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风貌,更要有健康向上多彩多姿的内容。但是,随着我国传媒融入国际社会脚步的加快,大众媒体的体育报道也于国际传媒趋于一致,风格日渐娱乐化。体育报道娱乐化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在以不同性别的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时代里,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其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媒介的作用,任何事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的影响。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传播媒介的作用与影响力更是如此,以至于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4.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媒体的一种途径,它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媒体功能的认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娱乐化阶段,娱乐产业日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娱乐至死》的内容,更有助于人们认识当下中国传媒娱乐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刘洋 《新闻世界》2013,(8):340-341
新闻媒介作为新闻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中介,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特别是现在媒介的发展几乎无孔不入,并且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的时候,消极影响就日益明显。所以新闻媒介应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倪捷 《图书馆杂志》2006,25(10):29-30
娱乐思潮的悄然兴起使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也促使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讲座应顺势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引入娱乐元素,寓教于乐.使文化讲座更适应大众潮流、更具生命力;同时也必须正确把握讲座文化传播的方向,避免庸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陈驹 《编辑之友》2007,(6):37-38
社会娱乐生活的发展和丰富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以大众娱乐和时尚流行为纽带的贯穿各种不同媒体和市场的产业链和商业生态价值体系,一个图书娱乐化的时代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刘建 《青年记者》2007,(8):75-75
娱乐新闻从无到有,是步步紧跟社会发展形势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娱乐新闻丰富了媒体的内容,改变了媒体单一的功能和风格,也娱乐了社会大众,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随着传媒消费主义的流行,娱乐新闻逐渐偏离了新闻的本质属性,成了媒体低俗化的重灾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但过度"娱乐化"导致了网络媒体滋生出一系列伦理危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重构,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模糊扭曲了善、恶、美、丑的概念。审视网络媒体过度娱乐化现象,呼唤伦理道德的回归,是防止"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大。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新闻媒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介的依赖又日益加深的时候,这种消极影响就愈加明显,因此新闻媒介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保障媒介本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