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热潮面前,新闻实践教育机制的保障,是新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新闻专业实践教育在国际上尽管有很多成功案例,但记者的培养首先是为本国服务的,"拿来主义"也要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新闻专业实践教育要在吸取西方记者培养的优点上,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改善,在新闻理论、政策路线、新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勤于动手,勤于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有国际化眼光的中国新闻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新闻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公民新闻时代新闻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新闻运动的开展,使得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报道者。在这样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何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新闻教育理念、创新新闻教育模式等具体途径来切实增强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蔡雯 《当代传播》2021,(4):45-48
新闻传播学科担负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加之新闻学专业与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联,尤其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我国新闻教育既有对西方新闻教育的学习借鉴,又有因专业理念和培养目标差异的意见分歧.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要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状况,将新闻专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合而为一.此外,业务课教学和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新闻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办学热潮面前,新闻实践教育机制的保障,是新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新闻专业实践教育在国际上尽管有很多成功案例,但记者的培养首先是为本国服务的,"拿来主义"也要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新闻专业实践教育要在吸取西方记者培养的优点上,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改善,在新闻理论、政策路线、新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勤于动手,勤于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有国际化眼光的中国新闻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新闻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叶蕾 《新闻前哨》2007,(8):60-61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是所有毕业生中最郁闷的人群,因为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不限专业地招聘记者、编辑,甚至不少报业集团的老总们坦言,他们更偏爱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高校新闻教学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6.
梁衡 《当代传播》2007,(1):9-13
新闻在社会上是一个耀眼的职业,我相信每一个报考新闻专业,又能进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以及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心里都存有一个当名记者、做一名杰出传媒人的梦想.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是,干新闻要不要讲责任,责任和记者自身的成功矛盾不矛盾?责任到底是单纯的付出,还是同时能让媒体和记者收获成功的双赢?这是我们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表现在,眼尖、鼻灵、腿勤、有心、用心等多个方面。提高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需要做到,培养记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拓展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领域、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意识。  相似文献   

8.
林帆 《新闻记者》2006,(11):71-72
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9.
受到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新闻从业者一直在我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专业理念,离我国新闻专业所要求的还很远,新闻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得很迅速,但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之相比较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通过研究,发现对新闻专业主义贡献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提高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我们新闻教育所要做的工作,也是新闻整体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陆续办起了新闻专业,把新闻教育的创办作为地方高校新的增长点。以前,高校要成立新闻专业、需要报教育部批准,而近两年,这个权限已经下放到各省(市区)教育厅。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认为,这是导致新闻院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界与业界合作.我国早期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业界人士参与新闻教育,当前则有学界与业界全方位共建、项目合作、定制培养、双向交流等模式.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界与业界的合作提供了新动力,未来可以从共同坚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根基的新闻伦理道德观,合作培养企业家精神与变革者意识,学界积极发展新闻理论、适度超前研究技术,业界主动滋养新闻教育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教学效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鸣 《当代传播》2003,(6):85-86
近些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闻人才不仅需要量大,而且需求呈现多样化,除了通用型的编辑、记者外,在经营管理、广告、公关等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这促使新闻教育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新闻院系大量诞生。为了培训多元化人才,许多院校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做了调整,增加了传播学、新技术、边缘学科的课程,这就必然减少压缩了传统的业务课,如新闻采访写作。那么怎样改进教学方法,在学时压缩、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新闻实践的基本知识呢?  相似文献   

13.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4,(10):68-69
从艺术专业转向新闻专业,对莎拉·斯卡夫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决定,这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我考虑了很多新闻高校和这些学校提供的课程,”这位马里兰大学的美工和美术史专业的双学士说,最终斯卡夫选择了母校马里兰大学菲利普·麦瑞欧新闻学院的新闻硕士研究生课程。相比那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斯卡夫很喜欢实践课程、精写课程。“我不认为坐在教室里讨论关于写作的几个‘W’会对我成为一个记者有多大的帮助,”斯卡夫说,她现在是《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夜生活记者。如今,新闻学教育界正在展开一场关于如何选择对学生、学校和雇主都有利的新闻教育方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看了《新闻编辑论》一书,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像一本编辑工作的业务手册。我想,这大概与作者朱金平同志特殊的业务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在院校经过系统的新闻理论学习和深造,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功底;又在基层当过报道员、新闻干事,而且在军报和兵种报纸的一线记者、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宗旨既是,自趋正轨;宗旨不明,遑论其他。"高校的宗旨首先是办学理念,专业教育的关键是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广播电视业的深刻变革两大新语境要素,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更新理念,以培养适应新语境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雁 《传媒观察》2013,(11):12-14
“大数据”和“数据挖掘”使新闻呈现方式、新闻采写过程和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变革。“数据新闻”考验着传统媒体的思维和能力,这也给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培养具有一定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亟需。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趋势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专业实践要充分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找到良好的对策。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实践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媒体融合的教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努力加强教师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使地方高校尽快培养出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18.
彭爱萍 《新闻爱好者》2011,(14):119-120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宗旨既是,自趋正轨;宗旨不明,遑论其他。"高校的宗旨首先是办学理念,专业教育的关键是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面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广播电视业的深刻变革两大新语境要素,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更新理念,以培养适应新语境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做一名专业新闻报纸的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对专业新闻的报道,主要的报道方向在哪里?通过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专业报纸的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邵薇 《军事记者》2010,(10):51-52
从1995年填写高考志愿开始,我与新闻结缘。学了7年新闻专业,又做了8年记者和编辑,我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脉络:在校园里,理想是“普利策”式的——做国家这艘航船的船头嘹望者;在工作中,现实是“西西弗斯”式的——在不断地推石上山中寻找意义。这不是理想的坠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