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新闻成为党报的主打产品之一。不过,相比较财经类、都市类报纸的经济新闻写作而言,党报的经济新闻写作一直显得过“硬”。尤其是经验性经济新闻的写作,被大家称为“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把经验性经济新闻做活,使普通读对其产生阅读兴趣,是党报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纸刊用图片新闻的数量日益增多,版面图并茂,越来越好看。但是现在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部分图片新闻稿件中,与作为主体的照片相比,相关的字部分显得比较软弱,这既不能使图片新闻的画面意境得到补充和升华,也不方便读快捷、深刻地了解图片新闻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笔认为,在报纸上要真正实现图片新闻和字新闻的“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新闻是客观的,报道不能有主观意向性,传播第一位,是否好看次之。然而同样的新闻,确实存在做得好看与不好看、角度选择正与误之分;在新闻的编辑串联方面,还有报、说、讲新闻的。所有办法目的只有一个,节目好看。 就受众而言,好看、有意思、有趣味则是至为重要的。因为新闻需要有兴趣点(也叫“眼”,即新闻眼),否则怎样吸引诱发看下去的欲望? 对一个媒体来说,总是希望收视率的不断攀升并长期保持。因此电视新闻要有高的收视率,有在大多数人心中的权威性,兴奋点,好看自然是至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竞争与公平原则 媒体在…  相似文献   

5.
邓涛 《新闻三昧》2005,(9):28-29
新闻要新,使读能产生先睹为快的感觉,除了讲究新闻的时新性、时效性等要素外,还要在改进新闻导语写作上动脑筋、下功夫。实践证明,一目了然、成功的新闻导语,能引起读的普遍兴趣,让其“一见钟情”,满足读先睹为快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7.
魏令华 《新闻三昧》2005,(12):36-36
企业报要发挥作用,就要让读爱读、爱看。如果读不愿意读、不喜欢看,就无法发挥报纸的作用了。因此,我们要始终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让报纸更耐读、更好看。具体包括:内容更耐读、更好看——贴近企业中心工作,新鲜、重要、有趣、有益,是读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标题更耐读、更好看——简明贴切,生动传神,能给读带来美感和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的是一幅“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9.
汪洋 《记者摇篮》2004,(5):14-14,18
新世纪的新经济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理性而鲜活起来,从而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如何抓住“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眼”.就是最能抓住读感动读、读看后有回味的新闻事实。会议报道中的“新闻眼”是什么?是地方党委政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战略决策,是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的特别举措,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差别竞争,是领导独具特色的洞察力,是广大读欲知未知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经济新闻的一个细分。经验性经济新闻虽然在总结经济领域成就、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写作过程中难以摆脱回顾罗列成绩、枯燥数据过多等弊端,使读苔阅读兴趣大打折扣。如何把“鸡肋”变为“鸡肉”,是基层党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强做精经济新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4.
党报主体读群中,表面看起来,党政干部似乎与重大决策、会议新闻“对口”,企业经营管理可与经济新闻“划等号”,化、科研方面的新闻更适合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的口味——问题是,谁来关注农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内涵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决定了经济报道首先要寻求“卖”点,才可以从容地面对品味日渐提高的读者。因此,把经济新闻做得和其他新闻一样好看,是专业财经记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在联合出版的《极速》一书中“抱怨”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闻标题中新闻要素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标题有四个作用: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注意,美化新闻版面。其实,对读来说,第三点才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读不会关心你的标题是怎样概括内容的,是如何评价新闻的,他只是在接触标题的第一眼之后就决定:这则新闻需不需要、值不值得阅读?  相似文献   

18.
要写出好的消息,就得抓住“三个点”——价值点、关键点和鲜亮点。价值点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它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开掘;关键点是新闻发展的节点,是新闻中的精彩时刻,抓住了这一刻,往往就抓住了新闻的灵魂;鲜亮点在本文中指向对新闻的表达,好的表达形成好的作品,好作品既能充分反映新闻的价值,又能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终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谢晶晶 《青年记者》2007,(10):78-7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经济新闻报道不再只是麦浪滚滚、机声隆隆,除了流水线就是集装箱了。大家惊喜地发现,电视经济新闻报道也可以很好看。本主要以CCTV-2经济频道的经济新闻报道为例,来探讨电视经济新闻的写作。笔认为写好电视经济新闻可以着眼于以下四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