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观点把休谟对康德的提示定位为“因果公理的处理”是不正确,因为这种定位与康德直接读到《人性论》这一史实不符,而且也无法解释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醒来的真正原因。正是《人性论》第1卷第四章中的心理原子主义和同一性理论所造成的怀疑结论使康德认识休谟的经验论和莱布尼茨哲学的相似理论基础和后果,从而最终使康德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2.
“人性”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繁使用,引起了部分学者关于法律是否应当提倡人性化的思考。人性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是我们做事行事的基础,也是进行法律制度设计的前提。人性善恶兼有的本质使人们注意到了其在法律领域中的价值。从“人性善”出发设计法律,才能保障人的正当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从“人性恶”出发设计法律,才能限制权力,防止权力腐败损害人民的权利。本文针对当代中国法律主要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调“性恶”的重要作用。只有既考虑到人有善的一面,又认识到人性中恶的一面,由此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管理中人性思想的演变与精神管理的导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世纪末以来,管理中先后出现了“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这些理论属于简单概括性的,没有认识到人性深层次的原因,因此管理始终未能走出困境。本文对上述几种人性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提出了对人性认识的新观点,并根据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精神管理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假设: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浩  何建坤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172-175,186
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对应的人性假设。本文首先回顾了人性假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人性假设与其对应的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模式的特点;然后阐述了各种人性假设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人性假设与其对应的管理理论关系示意图,最后提出了“创新人”假设是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的新发展,是创新管理理论基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先秦人性理论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由尊天到重人的意识转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其丰富的思想不仅为后来的古代思想家们研究人性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今人重视研究人的天赋素质、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人性论的宣传教育方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肖洛霍夫在文学创作中是具有多面性的,因此在对肖洛霍夫的研究中也存在诸多分歧。“坚定的共产党员”“无产阶级作家”“人道主义、人性论者”“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等等。本文试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在肖洛霍夫身上会存在这些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在肖洛霍夫身上和作品中是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8.
刘磊 《中国科技纵横》2014,(16):241-241
劳丹的“解题模式”、“研究传统”、“网状模型”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不但批判继承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思想,同时也对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有力驳斥,为科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正名,他的观点更为解决科学哲学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泳  曾苹  季春涛 《科技广场》2005,(5):127-128
以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为思路,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维护及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动态均衡”的“现代化实时管理模式”的观点及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自王浩最后一本著作A Logical Journey——From Godel to Philosophyr(cambridge:The MIT Press,996)的引言部分,有删节,题目为译者所加。众所周知,虽然Solomon Feferman等人编辑的哥德尔《文集》已经出版了4卷,但哥德尔大量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至今还隐藏在书信和私人谈话中。王浩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整理他在70年代与哥德尔的谈话,连贯一致地报道和解释哥德尔的哲学观点;另一个目的是利用这些材料阐述王浩自己的哲学信念。书中内容包括哥德尔的生平与思想发展,他对上帝和来生的玄思,他与王浩谈话的背景与内容,他对于不同的哲学和哲学家的议论,他证明心比脑和计算机优越的企图,他关于哲学作为精确科学的设想,他对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的论证和建立公理形而上学的尝试,以及他试图发展一种作为概念论的大逻辑的理想。这里节译的“引言”部分,是全书概要,一方面简述了上面这些内容的要点(当然有些要点在这里未能、也无须充分展开),另一方面在作者所构想的哲学框架内,对哥德尔表面上零散的思想做了梳理和评价,说明它们既与西方哲学主干密切衔接,又远超时代潮流。虽然哥德尔的宏大规划并未完成,但其方法的新颖与内容的深刻,无疑为当代哲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最后,王浩谈了他自己对于哲学、数学和逻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借助清晰性和确定性标准,试图为不同的数学和哲学建立了一种由弱到强的谱系,使得我们在解释上能够消泯其中的抵牾,达成一种“公意”的统一。王浩建议,我们应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接受哥德尔哲学的深浅不同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元光,元音组成;都遵循着生化返的极化规律,处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人的身心变化,与大自然的阴阳消长息息相关,人与天地万物应当相亲和相和。  相似文献   

12.
奥肯定律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保持反向变化,而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增长时,并没带来就业的高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偏离态势影响到民生水平的提高。人性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具体经济难题的思考与探解,不应只从顶层设计和经济规制方面寻求破解之道,还需考虑人性的不同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谈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冲突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异文化地区投资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的角度解析跨文化冲突管理,并将中国儒家管理方略与西方管理文化进行比较,对于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袁雪 《科教文汇》2014,(20):67-68
“人就是人的世界”是马克思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重设与建构。在“人就是人的世界”观点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解释。正确理解“人就是人的世界”,要弄清楚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以自然为中心,又要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界。以人为本就是说人的任何合理的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就是坚信人有能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龙飞 《科教文汇》2012,(22):43-45
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是关于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实践探索,其根本内容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对待科学知识的学习态度及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训练,为大学生今后进行独立科学创新提供思想支持。由于一切科学思维方法都是由人创造发明出来并运用于科学研究之中的,要研究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首先必须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问题,即人性问题。本文就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人性化特征及其发展进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整个人类历史不过是人性不断生成和改变的过程,金融危机是人性在当下一种极端显现。在人性的生成过程中,人要同其他事物打交道,通过对象化活动表现在影子、梦、神、上帝、道德、食色、理性、欲望、货币、资本等方面,其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充满着异化现象。人性具有原始的丰富的潜在的可能性,人性的生成和发展在于人的努力,争取全面自由地把人性的可能性现实化,不断地克服异化的人性而向人去生存,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以2013—2017年我国上市涉农企业为样本,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回归分析计量模型,通过产权性质、所有权、控制权及两权分离度指标的设置,并以涉农上市企业终极人为研究主体,研究涉农企业终极控制人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中非国有性质和所有权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促进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权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呈负相关关系。由此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涉农非国有企业的扶植和政策倾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健全法律及监督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营造有利氛围。  相似文献   

19.
思维的逻辑化进程与自然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平行过程,这个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决定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凸显的客观性具有属人性质,其构成的知识也即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