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时他们发现了田野里的三十四架风车。堂吉诃德一看见风车就对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丘朋友,就有三十多个放肆的巨人。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这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觉得他是一个可笑的人物。无论是他的言语还是他的行动,都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旅店当作城堡,不顾自身的实力乱冲乱杀,真是傻得厉害。然而仔细一想,堂吉诃德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堂吉诃德对于自己所信奉的理想的执著和坚持,又让人觉得他傻得可爱,并进而产生敬佩之情。 简评:这篇小评论体现了人们对堂吉诃德的接受过程,并且能够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相联系,显示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 《堂吉诃德》——【学生鉴赏例文】$山西省实验中学!高…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4.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5.
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怀疑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亦蕴含着怀疑精神,只不过这种怀疑是以更隐蔽和适度的方式出现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适中的继承原则,同时,怀疑本身亦值得追问,在信仰、价值等领域要审慎地使用怀疑。  相似文献   

6.
林纾虽然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顽固守旧派,但从文化人格上看,他和那些被称为时代“狂人”的“五四文化激进派”一样,也体现出一种“狂者”精神,同样属于中国“狂人”精神文化链条上的一环。只不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动作型”、“铁血型”的狂者有所不同,“畏天循分”的人生信条使林纾更体现出“狷者有所不为”的一面,而“狂狷”与“循分”的融合则造就了林纾晚年身为“道德遗民”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其个体生命的践履上体现出鲜明的尼采式精神气质,同时,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也向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和表达尼采式的文化观念,来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人格.鲁迅对“狂人”在信仰上的执着性和专注性的性格刻画,点点滴滴都针对着中国国民信仰的缺失与弱点,不仅体现出了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殷切期盼,而且也体现出了其对国民信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8.
夜读《风车》,我眼前仿佛展开了这样一幅画卷:冬日;黄昏;海风狂卷,波涛拍岸。诗人颀伟的身躯浴于夕阳的余晖,久久地伫立在风中。海天一色,时间滑过,在天与海遮蔽太阳,合拢双眸之前,他热泪盈眶,使他心灵为之震颤的,是远方哥特式建筑尖顶上兀立的风车。“冥界的冠冕。行走但无踪迹。/血液被狂风吹空,留下十字架的创伤。”风车犹如象征死亡的十字架伸展于无际的天空,默默地挺立,时间流逝,无痕无迹。风车在不停地行走——旋转。它不可能如沃恩诗歌中的石头那样宁静自守,它脱离故乡的大地,无根。只有在异域漂泊行进。泪眼朦胧似冬夜云阵中依稀闪烁的星光,只有诗人孤独、疼痛地把风车瞩望。风车很容易使人想起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那个耽于幻想,无私无畏,与风车作战,与现实抗争,内心充满了人文主义和乌托邦理想的“骑士”。何处是我家园?“逝者正找回还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何以在今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道德活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也活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其葆有生命而存活、发展的根据何在呢?就在民族、中华民族之中。创造并承载文化的主体不仅是阶级,而且还有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是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创造和承载的,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承载的;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据。全盘西化论和“彻底革命论”否定中华传统道德,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根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心里始终存有一种鲁迅情结,通过阅读和引用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建构起一座政治巨人和文化巨人心灵相通的桥梁。这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一方面缘于两人对中国革命及前途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革命事业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与妈祖,前者是航海巨人,后者是“海上守护神”,二者都曾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他们去世后,其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附会与想象的成份,被海内外许多人视为神明。郑和崇拜、妈祖信仰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本文拟通过论述郑和崇拜与妈祖信仰的形成、传播等,探寻二者共有的海洋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作时间相距300余年,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思维反常的精神疾病,都带有人类普遍性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但由于不同历史文化传统造就的不同民族心理形态,两个形象又表现出夸张和内敛的不同个性气质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本文试图从三个难点出发来探讨关于巨人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探讨,或许可以加深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正确认识.一、对中世纪文化的扬弃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实干家的主要贡献,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他们对中世纪文化的扬弃精神.我们在考察问题的时候,不仅应当看到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与很多文化现象一样,日本关于牛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形态,赋予并反映着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本文拟通过探讨日本牛信仰的发端、形态和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不朽,是因为他的巨人文化特质的存在。本文论述了鲁迅的巨人文化特质生成和逐渐增强的过程,并揭示了这种特质与世纪之交鲁迅研究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鲁迅的巨人文化特质虽然与他的克里斯玛禀赋密切相关,但终究是由社会赋予的,是在“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个阶段不断生成和逐渐增强起来的,它影响着世纪之交的鲁迅研究,世纪之交的鲁迅研究以普及、出现大家、形成流派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王桂兰 《考试周刊》2010,(14):44-45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概括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日本在文字和文化诸多方面都受过中国的巨大影响,因此人们常常感到两围在文字与文化各个方面都似乎相近或相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与中同存民族构成、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文化的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仅直接体现于各自国家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广泛渗透于语言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中,从而引起了两国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就现代中日两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这些看似为个人行为实则高度体现群体行为特征的现象进行考察,以展示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悠久、道德定型、媚俗成为常态的国度里,敢说“不”的人总被世人视为疯子,然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家,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改革家。五四时代,东西方激烈撞碰、古今人纠缠打架,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程度最深的文化转型期,鲁迅因其敢说“不”而成为现代中国的巨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否定传统,不断否定现实的一生。少年鲁迅因家道中落而过早挑起人生的重担,通  相似文献   

18.
艾瑞德国际学校是一所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为体察中西方教育的异同,考察团对英国韦斯特伯恩小学、米尔希尔学校、圣玛丽亚抹大拉学校、哈罗公学、牛津大学进行交流访问。这些学校的体育气质、学生立场、个性化教育、文化的传承都体现了英国教育的特点。由此,考察团成员在不同中思考英国教育带来的启示,看见中国教育的自信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20.
风车转呀转     
星期天带儿子上街玩,路边小摊上卖的风车吸引了他的视线。其实那种风车构造很简单:一根竹棍,竹棍顶端横着一根细铁丝.以铁丝为轴两端各有一个纸风轮。令儿子感到惊奇和不解的是:两个风轮虽平行放置,却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当儿子问我为什么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佯装不知地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们还是买个风车看看吧。”风车一拿到手,儿子便急不可待地开始研究:嗯,两个风轮大小一样,中轴一样,都有八个风叶……看来看去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儿子丧气地说:“什么鬼玩意儿,不看了。”见他要放弃,我赶紧提醒他:看看两个风轮的风叶有什么不同。哇,这回发现了,原来两个风轮的风叶是向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