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有一本书上这样写道,“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作为一名教师,我以前往往将“注意力的阳光”持续地照耀在那些本身就生长得很好的.“植物”上面,因此它们便生长得轻松和快乐,让人满心欢喜。但是针对那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植物”,我往往采取的更多是忽略、漠视,换来的则是“它们”一天天痛苦地枯萎。然而,当我把爱的“阳光”分给这些“植物”的时候,发现它们同样开始健康快乐地生长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经常抱怨在社区无事可干。当我刚毕业时,不知道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我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我构思了一项“青少年壁画活动计划”,孩子们很支持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3.
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引导孩子们观察春天里植物的生长变化、认识春天特征的教育又要开始了。以往我们让儿童认识春天的植物特征,往往是在百花盛开之时,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观赏,走到哪儿就看到哪儿、说到哪儿。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问“这是什么花”、“花是什么样子的”、“哪些花开了”……由于随意性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与了解,孩子们只知道春天许多树开花,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生长变化的。今年在“让儿童亲历探究过程”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从二月底树枝还光秃秃的时候就开始让幼儿观察,并且在幼儿园里选择了变化明显、特征突出的玉兰树和海棠树做重点观察对象,让他们了解植物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4.
教一年级自然“冬天”这一课时,为了打破学科间的隔绝状态,促进语文、自然的相互沟通,我进行了一点尝试。 第一课时,我和语文老师把孩子们带到野外去‘找冬天’,引导他们观察冬天的天气、植物、动物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观察中,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把‘冬天’和学过的‘秋天’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 二十年已经过去了。我叫韩雨,是一名生物学家。我去过许多深山老林,还找到过十年前“灭绝”的扬子鳄,我喜欢这些动物, 在我看来,它们和人类一样富有感  相似文献   

6.
不只是动物才吃肉哦,有些植物也爱“吃”肉呢。可植物没有嘴,也没有爪子,它们靠什么“吃”肉呢? 猪笼草:我的叶片上有个小小的蜜罐,那就是捕捉小虫子的美丽“陷阱”,小虫子一进去,可就再也爬不出来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方便教学,1990年秋季我担任学校的自然课后,便在办公大楼的楼项上开辟了个“生物园”——用花盆、塑料桶来种植物、养蚯蚓…… “喂喂!”有人可能要问了:“养蚯蚓干吗呀?” 干吗?当然是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实验的啰!在自然课里,四年级的《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五年级的《动物和环境》这些课文,都讲到蚯蚓。这种无脚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它们是怎样行动的?喜欢什么生活环境?上课的时候,我从养蚯蚓的塑料桶里拿出一二十条蚯蚓来让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孤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观念中通常不会把智力与植物联系在一起。但是,美国植物学家近期利用新的基因知识,惊讶地发现在植物世界中也会发生类似脑力活动的行为。植物遗传学家史密特说,这种现象非常地令人惊奇。可能是因为植物固定在一个地方,当它们遇见危险时,不得不采取一些“聪明”的举动。希博斯教授也认为,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走动,为了弥补这一弱点,它们的D N A螺旋体周围排列着一些基因,能够指示它们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生物学家直到最近才确切地了解植物是如何做出这些举动的。他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基因,有些可以帮助植物辨别出什么时候白昼变…  相似文献   

10.
班里的自然角有孩子们自己种植的洋葱、大蒜、白菜心、小豆苗…它们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在窗台上,沐浴着缕缕阳光,自由自在地舒展着自己葱绿的身姿。这么可爱的一群小植物,却常常受到孩子们的冷落:有时,它们的小主人两三天不去看它们一眼;有时,它们会因为小主人的粗心而喝不上水,变得萎靡不振,垂着脑袋。怎样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让他们乐意照顾它们呢?我想了一个办法。一次晨间谈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孩子们,他们要当爸爸妈妈了。孩子们被这个有趣的话题逗乐了,一个个捂着小嘴高兴地问:“我是谁的爸爸妈妈呀?”我一指窗台上那…  相似文献   

11.
一次,在玩动物百货商店游戏中,我给幼儿介绍了“售货员”孔雀姐姐。当我拿着孔雀开屏的头饰,让一名女孩扮演孔雀姐姐时,有个小朋友说:“老师,孔雀姐姐不开屏。”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爸爸说‘雄孔雀开屏,雌孔雀不开屏。’”孩子们一听都笑了。顿时,秩序大乱,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活动“神奇的爬山虎”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让孩子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科学,领悟大自然的奥秘。神秘的“脚印”冬天的一个早晨,孩子们正在户外进行活动。我发现几个孩子围在墙角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便走了过去。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墙上说:“老师快看,这是什么?”我一看,原来是爬山虎的枯藤掉落下来了,墙上留下了爬山虎吸盘的痕迹。面对孩子们企盼、渴求解答的眼神,我真有把答案告诉他们的冲动,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想: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爬山虎…  相似文献   

13.
破坏生态的元凶数十年来,澳大利亚北部大堡礁附近的土著人部落流传着一个传说:这片水域中有一种能引起剧烈疼痛的神秘动物,它是古老疾病的痛苦诅咒。一位生物学家说:“在海洋这个稀奇古怪的环境里,有一种奇特的反常现象,动物在那里‘开花’,植物则不开花。”水母便是一种“开花”的动物,它们是远古软体生命,没有骨骼,没有血液,没有头脑,6亿年来,一直生活在海洋深处。  相似文献   

14.
这种导入就是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前开门见山地明确学习任务、途径、方法的教师行为。例如,在进行《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交代:“我们怎样观察、带什么观察、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深入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我们先来确定一下,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吧!”在教师简短交代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  相似文献   

15.
刘谨 《吉林教育》2006,(11):1-1
昆虫学上有一个“懒蚂蚁”现象。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王国里有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在每个辛勤忙碌的蚂蚁群落中,总有那么几个从不干活的蚂蚁。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无所事事。但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找不到新的食物时,那些“懒”蚂蚁就站了出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至此,生物学家终于明白了,所谓懒蚂蚁,它们并非剥削者和寄生虫.而是专司组织、思考和指挥。它们的存在保证了蚁群的生存与发展。其实.这个现象与我们校长进行学校管理是相通的。特别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尤其需要“懒”来管理 。  相似文献   

16.
海文: 来信收悉。祝贺你考进了师范学院!再过四年,你就要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你说你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当教师,这回竟然被录取在师范学院,真是太不理想了,将来做个孩子王,能有什么出息!问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到底有什么乐趣,有什么收获?”我觉得太阳底下没有什么职业比教师更美好的了,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是很幸运的事! “你太夸张了吧!”兴许你会这样想。不,我说的是真情实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到孩子们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在许多方面,他们的思想言行给予成年人,特别是教师的鼓舞和教育同样是很大 的。  相似文献   

17.
张营 《学前教育》2007,(5):33-33
《蚯蚓的故事》一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描述:我们还谈到生物学家如何使用工具和进行非常、非常近距离的观察。在我带领孩子们进行自然探险之前,我要让他们接触、了解和使用必要的工具。我为他们提供手持透镜。我们讨论了透镜是干什么用的.让他们练习使用透镜稳定地观察图片。我也试图让孩子们逐渐建立这样的观念:我们要寻找生物,所以我们必须小心仔细.保证不伤害我们发现的生物。  相似文献   

18.
我们幼儿园有花,有草。李节转换,园内的自然景色也随之变化。因此,我坚持晨间活动在户外进行。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晒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到精神愉快,还能学到不少知识。秋天到了,我让孩子们找找“秋天”,于是孩子们看到树叶黄了,草枯了,菊花开了。冬天,我带孩子们观察雪花在风中飞舞,大地银白,孩子们高兴地跑着、跳着,用双手接着雪花,打雪仗。我还常带他们认识园里的树,观察种植角里的秧苗成长情况,和他们一起喂小鸡、小鹅、小兔,比较这些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教他们要爱护花草和动物。在幼儿浇  相似文献   

19.
在一节音乐课后,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到户外去活动。有个小男孩坐在座位上迟迟不动.远远的看见他嘴里不停地嚼着什么东西。我快步走过去.轻声地对他说:“胜胜.让我猜猜你在吃什么?是糖吧。”这时.他从嘴里迅速地吐出一样东西放在手心.得意的说:“不.是这个。”我拿过来一瞧,原来是一粒红色跳棋玻璃球,吓得我全身直冒冷汗。万一嚼碎了玻璃球怎么办.万一吞下去或者卡在喉里了怎么得了,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20.
快乐日记     
李彬 《甘肃教育》2004,(7):39-39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朴素但又不失华丽的文章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刻意让孩子们加强训练,每天让他们记日记,通过不停地写、不停地练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然而,效果并不好,孩子们似乎很反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经过反复地思考、观察和了解,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写“快乐日记”,即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每天一人,记下自己生活中、学习中最快乐的事,把他们“玩”、“乐”的内容写下来。这一想法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他们热情高涨,把自己组的日记本封面打扮得格外漂亮,不但画面构思新颖,而且还写上了“理想屋”、“秘密心情”、“快乐老家”等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