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在课程结构中,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增加普通文化课程的门类,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普通文化课程以“生活相关性”阐述为主,专业课程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来展开。  相似文献   

2.
以《快乐的启蒙化学》校本课程为例,介绍了开发实施中形成的课程文化:建立快乐的化学学习生活;不只是知识启蒙,首要的是精神启蒙;化学学习接“地气”,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崇尚理解、创造,不做知识的奴隶。  相似文献   

3.
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着不少误区,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其中,盲目突出地方特色、强调保护地方文化的做法导源于地方课程价值定位的迷离;过分重视课程门类设置和地方教材编写的做法来源于对地方课程开发过程及其重心的忽略和迷失:对地方课程开发主体的误读与错位导致在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小一统”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创新过程中的课程实践范式,它以文化为内核,用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开发策略在于:基于教材,开发专题性文化课程;基于即时情境,开发专题性文化课程;基于地方文化,开发专题性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5.
金小红 《中国德育》2006,1(3):57-61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地方课程,必须明确地方课程的“地方”、“地方特色”的内涵,把握地方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兰烹尊鼍不仅具有课程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地方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安排。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课程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本文从“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淮安历史”为例介绍了“淮安本土文化”的内容选择,与此同时,为“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提出实施构想,试图让“淮安本土文化”成为淮安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最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新课程实施中最困难的问题是教学评价问题;课程资源的匮乏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问的关系;准确理解和把握“淡化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树立数学文化观念,数学课堂上应该有一些“非数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红雄 《教育导刊》2004,(15):19-21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不少地方或学校为寻求新的课程资源,将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灯谜艺术因之成了一些地方或学校素质教育的“宠儿”。据本人所知,漳州、泉州、南通的一些地方或学校,灯谜艺术已被开发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更多的学校则把猜谜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予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鉴 《教育研究》2006,27(4):24-27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单位、文化的传递场所,还是课程开发机构,文化的生产场所。这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从学校结构上看,传统上学校以教学为定位,其各个机构指向的是“课”而非“课程”,因此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等机构主要是进行如何备课、教课、辅导、批改、考试等课程实施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机构则要进一步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机能的转换导致了这些机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应简单效仿“城市经验”,而应创生“农村特色”:课程目标方面,超越狭隘的农业文明中的本土文化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视域,生成工业文明中的现代文化并引领学生社会化;课程资源方面,开发生态型的农村经济、文化和自然资源,建设农业劳动实践基地;课程保障方面,做到专业引领先行,制度安排相伴。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强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层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厦门摩崖石刻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本位课程和地方本位课程而言的,它们不同于学科/活动课程、分科/综合课程、普通/职业课程等以课程内容或结构形式划分,它们主要是按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划分而成的。国家/地方本位的课程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聘请专家来决策,采用“研制——开发——推广”模式开发的,在学校通常以“必修课”的形式来实施。这些课程立足于国家(社会)本位、内容本位的教育取向,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和整体利益,追求课程的统一,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各种重要学科知识的基本深度和广度;地方本位的课程较之国家本位的课程只是…  相似文献   

19.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而在课改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有一种被遗忘和忽视的课程资源,这就是地方文化。所以笔者结合本校省级课题“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进行了“自主开发地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