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江泽民同志谈到新闻工作时曾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怎么实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要求呢?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新闻报道要创新。本文只就新闻文体写作的创新,略论一得之见。  新闻文体写作要创新,这是时代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前进的形势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有些实际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同一些复…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5.
6.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7.
8.
写文章要有材料,材料是文章的物质基础.是主题内容的决定因素。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材料.是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选择的材料还要真实、准确.虚假的材料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能支撑文章大厦的。 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社会效益,材料还要有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若进一步要求,材料有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还不够,还应将其放在大背景下审视。何谓大背景呢?即时代精神、全局观念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说.材料要符合大背景的要求,否则,若使用不符合大背景要求的材料,新闻作品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材料要符合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读古代笔记时得到一点启示,源远流长的古代笔记不乏优秀的评论佳作,这些评论熔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各种事理于一炉,只要能够符合作者明道、析理的需要,无不信手拈来,为之服务。它们在内容上,涉猎广泛,万象森罗;在形式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短小精悍。这些写作特点,恰是现代新闻评论所应借鉴的,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至今仍被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一稿的成功,就是…  相似文献   

11.
《辞海》上说,回忆录是“一种文体。用叙述或插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既写过去的历史事件,不免要说清背景,讲明来由,对人们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的历史事件,还要备述其详,以存史料,通常篇幅都较长;在写作模式上,回忆录多采用叙述或插写的方法,对历史进行补充和佐证,它的文献性决定了其文体的严肃性。这些特征都说明要使回忆录文章做到短小、鲜活,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这方面要求人家有所讲究,岂不是强人所难吗?然而,以我办解放军报“光荣传统”版多年的经验和心得而言,要使报…  相似文献   

12.
四、要善于用事实说话 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作者不要急于大发议论,不要急于去教育、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电视短新闻的文字稿的写作,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画面和声音功能的不同理解上。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电视画面和声音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相互游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可以说自一条电视短新闻的构思之初就开始了。新闻写作是以采访为基础的,电视也不例外。当我们在考虑电视新闻写作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已经经历了前期采访、现场采访拍摄、初步编辑等过程,此时构成电视短新闻的典型画面已经成型,我们主要考虑如何写出与这些画面相匹配的语言文字稿。有人很形象也把电视新闻的写作比喻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  相似文献   

14.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新闻的写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但如果拘泥于这些模式,它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桎梏,军事新闻就会变得死板僵化。而散文化写作却能给军事新闻注入一股清新明快之风,但要注意散文化的度。军事新闻写作模式化的表现纵观军队报纸,当前部分军事新闻在写作上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一)新闻背景的功能 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当然就缺乏应有的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7.
论"用事实说话"--与陈力丹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有同志向我推荐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一致否定“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却又对新闻写作有无规律不置一词,这样,他们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新闻写作学,从而也否定了新闻学。这事是由尹连根博士引起的。前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去年,《新闻界》刊载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真”和“短”,而学会运用白描手法正是走向“真”和“短”的捷径。 (一)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廓的描绘,赋形呈意,不着色彩;不设背景。后来将其借用到文章写作上来,成为一种描写人物或景物的技法。 这种技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质朴实在。它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更不用曲笔和陪衬,而是以叙述的语言进行单一描写。这样,在字里行间显露出风格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因而,也就使所记事实的真实性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二是简练传神,它不费很多笔墨,寥寥数语…  相似文献   

19.
20.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