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应当“终结”。而其“终结”是一种非尽善美的“完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全部哲学史聚集在其中”。由此而揭开了哲学消亡的序幕,也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屏”。  相似文献   

2.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袁华春 《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62-63,71
数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与数学危机顽强抗争的历史,每一次数学危机过后都带来了数学的重大发展.现在我们又陷入规模更大的危机,以至于我们要重新认识数学确定性.“怀疑”、“批判”固然是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但泛化的怀疑一切和批判只能导致妄想而无所裨益,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事实,立足于确定性去探索不确定性,不断地在矛盾当中寻求统一.  相似文献   

4.
  袁莉 《基础教育参考》2007,(10):14-20
这篇文章是Nuffield Foundation资助的“为了未来的评价系统”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课题是由评价改革小组2003年建立的。由剑桥大学教育学院的Wynne Harlen领导其他核心组成员完成.旨在从对在校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寻找证据,从而获取使学生从终结性评估中收益的教学方法。怎样发挥教师在终结性评价中的作用是这个课题的重点。有关这个课题的详细信息和评价改革小组的其他活动及研究成果。请访问其网站www.assessment-reform-group.org  相似文献   

5.
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普林尼、黑格尔、阿瑟·丹托曾先后提出“艺术终结”之说,尤其丹托《艺术的终结》更是引起学术界持续已久的争鸣。鉴于目前众说纷纭的现状,要弄清“艺术终结”的断言,一方面离不开对理论提出者观点的澄清,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新媒体辈出时代艺术现状的考察。从理论层面来看,“艺术终结”决非艺术死亡.但艺术终结之说也自有其裂隙。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终结”只是幻影,艺术的类型和表现手法发生了嬗变.新媒体艺术作为新的艺术类型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是一条不断追求“科学化”的道路,其背后隐含的是对学科发展确定性的寻求。随着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和成熟,非确定性特征却日益凸显。而以确定性的寻求为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学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可以揭示当前教学论研究中“非确定性”的存在合理性,进而论证了教学论研究的本体论承诺,即非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寻求。并且,在此基础上,从内在机制和外在保障两个方面提出超越非确定性的教学论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近代哲学是一种主体哲学,它为科学或知识所奠定的基础实际上依赖于主体的确定性。笛卡儿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种确定性主体。他首先从思的确定性推出我的确定性,“那么至少我,难道我不是什么东西吗?……在对上面这些很好地加以思考,同时对一切事物仔细  相似文献   

10.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论教育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人们理性认识上思维方式的偏差,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中被人为地割裂。然而教育活动以个体生命的生成转化为指向,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都是教育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不遵从非此则彼的原则。为此,我们要探寻的“教育规律”应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中间”描述。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以及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核心话语。哈贝马斯通过对民族国家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剖析,以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和“话语伦理”的建构为依据,阐述了“民族国家主权终结”的主张,并且对终结后的未来社会蓝图作了创造性的推测,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理想。他的主张和理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哈贝马斯的“主权终结”思想又与唯物史观相违背,他的“世界公民社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强调的人权高于主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论证,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路就是建立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弥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陷。连结二者的中介,康德最后归结到“图型”。不过图型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康德仍然在追求一种知识的永恒的、行而上学的确定性。而知识的这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其确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论争引起了学界的轰动,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真实含义指向文学的边缘化和图像文化的胜利,是大众传播时代带来的图像霸权现象。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文学理论对人文主体性和情感性的坚持,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科学的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提供了观照尺度和人文尺度,对文学终结的观点进行了反击,阐明了文学理论的永恒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彰显了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对文学终结观点批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23日—25日,中学JIP第二轮实验全国终结评估暨第三轮实验全国启动会议在北京举行。进行中学JIP第二轮实验的北京、陕西、山西和即将参加第三轮实验的河北等地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学JIP实验”(JointInnovativeProjectonRaisingStudents'LearningQualityinChina'sSecondarySchools),即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实验,是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签订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项目,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该课题先后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优秀成果二…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社始建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到1984年彻底解体,全部历史27年。关于人民公社终结的原因,以前多从公社组织本身进行分析,本文试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人民公社是“大跃进”、“不断革命论”、“计划经济体制”三者结合的结果,如此的基础预示着它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7.
殷仲文、谢混为玄言诗的终结者,一来玄谈是其本身不足之处,二来南朝人评价其诗为“清浅”、“华绮”、“清华”、“风流媚趣”,但殷、谢二公的诗作又确有玄风,因此,他俩是在玄言诗中终结玄言诗。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数学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当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大致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的表述应是准确、清晰的,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例如,在讲到“商不变性质”时,有的教师说成“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得数不变”。这种说法不对,说明对“商”及“得数”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可通过计算以下各式看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教学理论,赋予许多教学要素以确定性特征,如教学的目的、对象、本质、过程、原则、方法等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但必须承认和把握教学要素的另一面——不确定性。这对教师形成科学、理性的教学观,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教学要素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界说长期以来,人类就极力推崇知识的确定性。这种理性主义的知识观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看来,知识来源于不可感觉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逻辑变项是逻辑形式中可以变化的部分 ,但是 ,逻辑变项的变化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逻辑变项进行的任何变化都不得超越逻辑常项规定的特定范围 ,这就是逻辑变项的确定性 ;逻辑变项在逻辑常项规定的特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变化 ,这就是逻辑变项的非确定性。逻辑变项就是这种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正确地理解和认识逻辑变项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对于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逻辑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