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东梅 《金秋科苑》2010,(2):264-264
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下垫面(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势、绿地、沙地等)、大气状况(云雾量、天气、空气密度等),这此因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类如何合理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 展的追求,是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简称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r 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 mental Change,简称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 l Environmental Change,简称HDGEC)研究方面。本文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 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在HDGEC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我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 机遇,探 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我国HDGEC研究应根据国情,着眼全球,把 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相似文献   

3.
谢花林 《资源科学》2011,33(11):2063-2070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阶段各生态用地类型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区域不同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林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一2000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5°)、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最近国道的距离和人均GDP,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地貌类型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对于草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国道的距离;③对于湿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地貌类型,而在第二阶段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均GDP。  相似文献   

4.
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空间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童超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281-281,110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指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策划、决策和实现过程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概括为"4M1E",即人(Man)的因素、机械(Machine)因素、材料(Material)因素、方法与技术(Method)因素和环境(Environment)因素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1995年,我国率先成立了START(GlobalChangeSystemforAnalysis,ResearchandTraining,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研究中心──东亚中心(STARTRegionalCenterforTemperateAsia)。东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组织东亚区域全球变化研究;(2)实现区域内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共享;(3)开展区域集成分析和模拟研究;(4)组织培训活动;(5)为东亚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咨询。三…  相似文献   

8.
许文 《情报探索》2008,(2):96-97
通过对图书馆参考咨询过程中的7个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出了7LCS模型。从而解决了如何满足读者(用户)持续性变化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三大原因(游离氧化钙、晶体氧化镁、石膏)的作用机理,阐述影响水泥安定性合格期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立窑水泥熟料游离氧化钙的技术措施,介绍水泥安定性检测技术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朱红 《情报科学》2006,24(2):175-179
信息消费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客体(信息产品及服务)、信息消费保障因素(信息市场、信息消费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本文主要研究这三方面活动的水平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12.
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在突变前后的时空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的顺利开展,本文利用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突变特征及突变前后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年(季)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81-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81-1994年),最高气温最晚(1985-1999年);冬、春、秋、夏季依次发生突变;②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比突变前、冬季气温比夏季气温变化更剧烈;年、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程度按最低、平均、最高气温依次减弱,冬季与之相反;③突变前春季最低气温升温速率为0.50℃/10a、突变后秋季最高气温升温速率为0.75℃/10a,二者对升温贡献最大;④突变前后多年均值增量最大为冬季最低气温(1.86℃),气候倾向率增量最大为秋季最高气温(0.72℃/10a);年内季节多年均值增量变化顺序与其增温速率增量变化相反;⑤空间上,年气温各要素突变后倾向率变化范围均较突变前增大,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显著升温面积比突变前增大6.79%;突变后,除科左中旗地区平均气温外,自东向西沿新开河到西辽河以北地区升温速率大于以南地区升温速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动态多变的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战略转型(Strategic Transformation)是企业的有效选择。组织学习是影响组织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快速反应的重要因素。引入组织学习这一变量探讨企业战略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典型城市化样带建设用地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城市化样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基于深圳市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5个时期的TM/ETM(SPOT)影像,选取沿107国道、205国道两侧的城市化样带,通过道路缓冲区分析的方法,计算建设用地变化速率(ΔP),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道路沿线建设用地增长过程表现为时间递减效应、向外蔓延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减缓,同时道路对建设增长的影响范围不断向外蔓延,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增长速率越快。提出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发展的基础上提高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2021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106例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45岁(74.53%);病因类型为病毒性(41.51%)、结核性(30.19%),首发症状为头痛(64.15%)、意识丧失/肢体抽搐(23.59%),伴随痫性发作起病(38.68%);脑脊液检查压力、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升高者分别占53.77%、64.15%、75.47%;头颅影像学(CT/MRI)检查正常(50.94%)、脑实质异常(40.57%);预后不良27例(25.47%)。单因素差异性分析显示病因类型为结核性、年龄>45岁、职业为农牧民、脑脊液生化总蛋白升高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脑脊液生化总蛋白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原地区脑(膜)炎有明显的临床特征,部分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预后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诊疗中需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严思齐  吴群 《资源科学》2011,33(10):1948-1954
经济增长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却未对GDP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本文试图探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文章基于1999年-2008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于梯形直觉模糊数改进的DEMATEL方法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1)高关联强度、知识源的转移能力和转移动机是知识转移绩效的中心重要影响因素;(2)知识本身的因果模糊性、复杂性、内隐性等特征因素,是决定知识转移绩效的主要原因因素;(3)对影响度较高和中心度较高的影响因素进行管理和优化,是提升组织知识转移绩效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结论表明,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趋于成熟,但仍需在各因素间影响方式和影响机制上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55~2007年拉萨市夏季夜雨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5-2007年拉萨市逐日降水和气温地面观测资料,对拉萨市夏季(5-9月)夜雨率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拉萨市夏季日夜雨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增大趋势持续时间长达90 d以上,而减小趋势持续时间仅为50 d左右;(2)平均日夜雨率最大值为95.2%,出现时间为6月26日,最小值为37%,出现在5月1日;(3)从总体上看,拉萨夏季日夜雨率变化是比较稳定的;(4)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夜雨率变化相对稳定,而1966年前后夜雨率发生了较强振荡;(5)1955-2007年拉萨市年夜雨率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6)拉萨市夜雨率与降水等级有着显著关联,降水等级为0时夜雨率最小为75.2%,降水等级为25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降水等级在17至35时,夜雨率在90%以上;当降水等级为41时夜雨率达到极大值的96.2%;(7)夜雨率与日温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8)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军队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是政权的支柱。作为最能发挥军队战斗力、便于指挥的戎装,在各国各时期都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军服式样的着装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某种倍受推崇的价值观念,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对中(清朝)、法(拿破仑时期)两国的戎装进行比较并揭示出其背后蕴舍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