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9,(12):16-19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各类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趋严重,像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破坏程度增强,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也加大。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1,(11):71-75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永辉 《新闻窗》2012,(5):52-53
突发性事件常有发生,如2008年中国的大范围雪凝灾害、2010年福建南平6·18特大洪灾、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等等。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便成为了政府的“喉舌”,肩负起舆论引导之责。  相似文献   

4.
9月13日,2000余份记录和反映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档案资料入藏绵竹市档案馆保存。绵竹市清平乡地处群山之中,在5.12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通过两年的恢复重建,这里的老百姓又过上了美好而幸福的生活。2010年8月13日,一场266mm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清平乡,山体崩塌,达600万立方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了,又将清平人民拖入了恶梦般的深渊中。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就抢险救灾工作作出  相似文献   

5.
王宁 《新闻世界》2021,(3):29-31
灾害进程中的纪实,因其详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迅速拉近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如何在重大灾害报道中兼顾常规发稿和纪实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202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另一件具有重大新闻性和大范围影响的灾害事件。其中,安徽省是受灾持续时间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以央视安徽记者站为主力,汇集总台多支采访团队的报道力量记录、多角度报道了这次蓄洪区蓄洪的全过程。其中,"纪实"的手段贯穿系列报道的始终,成为展现媒体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力量。笔者以此次报道为例,浅议如何在重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展开纪实报道。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灾害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灾害信息传播主体发生多元化转变: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的合作共赢,非职业传播主体的多面化信息视角,公众个人传播主体成为突发灾害事件第一时间的传播者。灾害信息随灾害事件发生而同步发布、时时更新、专业全面,满足受众更多需求。灾害信息传播活动不断缩小传播时滞,及时引导舆论,新闻推送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受众到达率。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救援信息传播的中介化机制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救灾援助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本文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救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本次灾害中救援信息传播存在的“可见”与“连接”两种中介化机制,不仅为受灾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情感联系与社会支持,还在社会中凝聚起救灾援助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柳静虹  黄明 《大观周刊》2011,(16):247-247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这对我国灾害救助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8年“1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不仅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还是我国地质灾害救助经验的一次丰富积累。笔者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害救助实况和两年来的灾后重建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救助中的一些新特点和欠缺之处,并尝试对我国灾害救助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解卿 《记者摇篮》2008,(8):63-6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广播媒体在这场特大灾害事件面前,架起了空中桥梁,向受灾地区的广大群众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及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在信息的快速传达、沟通,安抚受灾群众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例,对突发灾难事件中应急广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应急广播发展现状、规划进行了阐述。应急广播具有灾害发生前提前预警、灾害发生中指导救援、灾害发生后抚慰心灵等重要作用,是国家应急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27):8
今年国内先后发生了多起灾害事件,如甘肃岷县冰雹暴雨、四川宁南泥石流、北京暴雨、四川煤矿瓦斯爆炸、云南彝良地震等。面对这些造成严重创伤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在督促各方尽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初,湖南郴州市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灾害,长达1个月的冰封,致使449.77万人受灾。抗击特大冰雪灾害,涌现出许许多多可亲可爱的抗冰英雄,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了抢通道路,为了修复电网,为了恢复供水,为了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无线收音机广播(radio)在应对突发大范围灾害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再次突出地显现出来。地震发生几小时后,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催生了灾害信息传播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灾害信息传播研究包括对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信息、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等各个要素的研究,还包括对灾害信息传播案例的分析。灾害信息传播研究对于扩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指导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互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雁平  梁艳丽  刘永 《档案管理》2022,(1):35-38,44
为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有关加强档案应急管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常态化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将档案"万无一失"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采用典型分析法,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晒档案为例,分析了暴雨破防,库房进水,档案受浸,灾害形成整个过程中档案应急响应的成败得失。认为事前失策,事中失败,事后失当,是此次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晒档案的部分成因。因此,档案应急响应需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在制度建设与落实两个层面对档案日常监管与处分、国家档案资源流向与归宿、库房与装具技术特点平衡、应急预案与处置、安全短板发现与弥补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强调档案应急响应与处置应以阻止档案信息灭失为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具体阐释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应具备的三大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两大技巧:先入为主,全面权威;遵守纪律,掌握尺度.笔者试图通过总结电视媒体报道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新闻界改进灾害事件报道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档案灾害的种类很多,其发生、发展、演变等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档案灾害研究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档案灾害,有必要从系统论角度来分析和认识档案灾害.论文着眼于系统论视角,从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和最优化四个角度来认识档案灾害,构建档案灾害系统,为档案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7月23日20时38分,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之间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这次特大交通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可以说这是我国自高铁通车以来发生的第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温州当地群众在第一时间纷纷  相似文献   

20.
在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中“抢”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颖 《新闻爱好者》2003,(10):10-11
新闻是“抢”出来的。大凡经过新闻专业学习或者从事新闻工作一些时日的人,对于这个命题,自然耳熟能详。而我在这次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对一个“抢”字,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先说说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的发生。7月11日晚上10时30分左右,四川西部横断山区腹地丹巴县巴底乡水卡子村“美人谷休闲山庄”,二层的藏式小楼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原来,这个晚上,有4个上海游客通过成都川大教育旅行社安排的川西自助游来到这里。热情的老板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了解丹巴的民俗,特地组织了一场歌舞晚会,请了附近3个村子四五十名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