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月光启蒙》是一篇质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描写了童年的夏夜,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这篇课文中,歌谣、民谣贯穿全文,意蕴丰富,是学生领悟文本内涵,体验作者情感的重要凭借。在此,笔者尝试着以赏读歌谣为切入点,在  相似文献   

2.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初读这篇课文,我便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被课文所创设的意境感染,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体会到这种美。可在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又踌躇了:1.这篇课文抓一个什么中心问题才不至于太散?2.在原作《月光母亲》  相似文献   

3.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通过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故事、讲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对这样“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如何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情真意切地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呢?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听母亲唱民歌童谣、猜谜语、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内容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选自苏教版第十册。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孙友田是一位知名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6.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学习重点是体会课文所包含着的深刻思想感情,受到情感教育。学习文章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贫困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沉的殷切的期望,“我”对母亲真挚的爱与感激。  相似文献   

7.
王玉珍 《教师》2014,(7):82-83
正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需要,合理发挥现代与传统两个教育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整合的最优化是应有的教育态度。《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的实践,用文化的视野与心态来审视,我的目标是:有效统整,落实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吴汉平 《中国德育》2012,(23):63-64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月光启蒙》教学中,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了我答案。他说:“孙友田的母亲真伟大,她给儿子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我们的爸爸妈妈只顾自己,从来不给我们讲故事、唱童谣……我就是觉得他们不爱我。”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本文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1.
【活动背景】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安排在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是这项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班90%的学生是寄宿生,他们每周回家只有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很少有机会与母亲倾心交流,母子(女)间难免产生隔膜。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母子(女)感情的最好契机。鉴于此,本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孩子们带着感恩的心自主策划,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母爱,再一次最理性地思考母爱。【活动主题解读】高尔基曾…  相似文献   

12.
正亲情散文是以亲情为写作题材的散文,此类散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身边的人和事,倾吐内心的真实。爱,是亲情散文永恒的主题。在小语教材中,有许多亲情散文,虽然表述的对象不同,但浓浓的爱意却始终洒满在字里行间。《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表现出的是母子亲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是父子情深,《桂花雨》表现出的是母亲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爱如茉莉》表现出的则是夫妻之间那份朴实而又真挚的情  相似文献   

13.
感恩,也是一种道德,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从感恩父母做起。口。“”那就是没有完成老师的作业了!?“”哎,再等等吧,我要酝酿一下感情。”儿子自我调整着。中午,儿子吃着我做的可口饭菜,凝望着我“:妈妈,你真好!”丈夫有意地更是发自内心地搂着我的肩膀:“老婆,我爱你!”儿子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喉头咕噜了一下,却没有发出声音。饭后,我们带儿子去看姥姥,我决定“抛砖引玉”为儿子作榜样。我为母亲买了许多好吃的,到家后,我又是擦地,又是洗衣服。母亲怜爱地看着我,不时地让我歇会儿。母亲疼爱我,可是我仍然没说“我爱你”。儿子暗自发笑。临走了…  相似文献   

14.
感恩母爱     
十一月,一个充满爱的季节。下面是来自一个男孩的演讲稿,他通过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位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同时更表达了他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5.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一)课文讲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童谣、讲神话、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怏、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讲述了在初春之时,一家四口"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散步的情形。文章通过描写浓浓的父子之情、真诚理解和绝对信任的母子之情,颂扬了朴素而真挚的亲情之爱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之美。  相似文献   

18.
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深圳歌手丛飞的遭遇,给教育留下了沉重的反思,我们不仅扪心自问,教育最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做一个知恩善报的人。笔者试从“感恩谁”和“如何培养感恩意识”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感恩谁1.感恩亲人。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无论你身在哪里,她都紧紧跟随着你,给你希望,给你力量;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在你迷路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而“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是只知奉献从不索取的代名词,母亲是拧满弦的老钟。“家”是心和身的归宿,“妈”是“三春晖”般最圣洁最无私…  相似文献   

19.
赵玲玲 《广西教育》2013,(26):57-58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母亲》是一篇讲述亲情的文章。文章语言质朴、内容浅显、感情真挚,学生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组织教学?笔者发现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大都是遵循先整体感知,再细处品读,最后进行写作训练的教学思路。这些教学设计的共同之处是前两部分都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本文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陈培凤 《辅导员》2009,(20):1-1
前个阶段在“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活动评比过程中,我有幸读到很多不错的参赛作品,很惊喜现在中小学生纵横千里的跳跃思维、下笔有神的渊博学识、叱咤风云的激昂文字,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祖国母亲赞美和热爱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