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朝在辽东实施的边防统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而有别于内地。通过辽东军镇、辽东屯军、辽东边墙及明朝对辽东边墙以外部族关系的处理等四方面,阐明了明初至永乐末年辽东边防的防御特点,进一步揭示了明朝辽东边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金山战役是洪武年间明朝在辽东设置卫所的重要分界线。金山战役前,明设置卫所主要局限于辽南地区。金山战役后。北部强敌纳哈出残余势力被消灭,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向北向  相似文献   

3.
一辽东的建置、开发明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辽东,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达开原,包括现在辽宁西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明朝建立以后,继元朝的统治,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六年置辽阳府县,八年改辽东都指挥使司,二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定辽中等二十五卫,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安乐、自在二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明朝的地方政权机构,布政使司以下是府州县,独辽东属山东布政使司,不设置府县,专以辽东都指挥使司领卫二十五、州二。都司卫所是明朝的军事组织,都指挥使司是地方上的最高军政机关,掌握一地的军政屯田事宜。辽东地区不设置府县,专以都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记载来看,明代之前,辽东没有设置过书院。明朝建立以后,特别到明代中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书院,作为边疆地区的辽东也不例外。弘治年间,辽东设有3所书院,嘉靖年间又增建4所,总计7所,辽东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明朝末年,明与后金战事频仍,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辽东明军粮秣拮据,于是明廷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登莱饷辽的海运活动.这次饷辽之举,牵动了朝野上下,从京畿到江南,从山东到辽东都被卷入其中,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饷辽海运首尾四年间,基本满足了抗击后金的明军粮秣需要.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鉴于辽东特殊的战略地位,在辽东撤府县,专设卫所。这些卫所大多置于洪武年间,它反映出朱元璋经营东北的战略部署和辽东防御体系的基本轮廓。由于明朝遗有  相似文献   

7.
开原是明代辽东的中心城市之一,开原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其主要作用是抵抗外敌的入侵。明朝中叶辽东的马市贸易中心设在开原,遏制南北关海西女真强酋的渠道是通过辽东的马市贸易,从而控制女真部落并维持辽东的边疆秩序。  相似文献   

8.
辽东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一向被称为明代的“京师左臂”,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本文拟就辽东防御体系的建立作以简要的述论。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辽东灾害研究是开创性工作,本通过对史料整理,尽量给出当时灾害的细节,同时对当时救灾措施进行探究,以期人们对明代辽东灾害有大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2.
明太祖在总结常平仓、社仓等救荒仓政的基础上创立了预备仓政,形成了重要的仓储备荒体系。明朝统治者通过设立预备仓,一方面解决了远距离运粮的问题,避免了赈灾粮食的转运之苦,减少了救灾中粮食运输的消耗,且为灾民就近取食提供了条件,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预备仓的建设为实行“先赈后闻”的荒政政策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报灾——勘灾——赈灾途中时间的消耗,加快了救灾的进程。避免了灾害来临之时流民成群、饿殍遍野的境况,为明朝前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成为了明朝重要的仓储救荒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明清时期文献资料历史灾害记录的分析,获得明清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灾害的强度,灾害频率以及灾害救助的简单情况等许多珍贵信息,借此了解其历史灾害记录的基本特点:相关记录范围大,延续性强,具有间断性的特点;记录类型丰富多样;记录内容翔实具体。以便更好地为理解现代灾害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5.
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视婴幼儿生养与救助的时期,当时封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婴幼儿的生养和灾荒时期遗弃幼儿的救助。南宋时的幼儿救养措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救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9.
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朝中期政府为了获取工赈效益的最大化,在平时就对地方上需要兴修的工程区分轻重缓急,造册备案,一旦地方遭灾,就根据灾情选取合适的时间、地点,兴修以水利工程为主要项目类型的工程,实行工赈。这样,工赈实施起来及时、快捷、有序,政府和灾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这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但又不失灵活务实的工赈救荒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两汉荒政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诸类自然灾害的踵继而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霾的影响作用,灾害引起了两汉统治的重视,国家为之而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章即以两汉荒政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献的理和归纳,从五个方面对两汉的荒政措施加以概括和剖析,即备荒防灾和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蜀租赋,节约等并对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