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为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而写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中的“训”解释为“教诲、教育”。笔者认为,这个“训”字应该解释为“训释、阐释”,文章的题目亦相应理解为“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首先,从文题的字面意义看。若把“训”解释为“教海、教育”,文章的题目就只好理解为“教诲节俭给康看”或“以节俭教诲康给康看”。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不管是按前者还是按后者理解,“示”的地位都是非常尴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的家训。课本中“自读提示”说:“全文的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我以为这个提法有误。一、《训俭示康》是一篇“家训”,是父亲专为儿子写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写作目的明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中,作者司马光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句中“共”字作何解释,课本未加注释,看来编者是同意司马光的理解的。在引文之后司马光接着写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按司马光的解释,“俭,德之共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节俭是一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5.
《训俭示康》注释订误江苏如东县中学赵荣民一、世以清白相承课本(高中第三册,厂同)注:一代一代都继承纯朴的家风。”将“清白”解释为“纯朴”,不够准确。查《汉语大词典》,“清白”条目所列义项(2)是:“特指廉洁,不贪污。”按: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7.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或是从事写作活动 ,有时不能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而需要从对生活的理解入手 ,把生活中的情理引入文学鉴赏和创作中来 ,这即是阅读写作中的情理分析法。情理分析法运用得当 ,文学鉴赏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可免使我们钻故纸堆 ,花不少时间而又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马不食粟。”对于这个“食”字该如何去理解呢 ?古汉语中“食”字有三种解释 :一是“吃” ,读作sh姫;一是“喂养” ,读作s尙;一是用于人名 ,读作y尙。很显然 ,这里应…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物资极大丰富,国家总理在媒体上公开讲三年不收粮食不会闹粮荒,产品积压,商业库存,银行储蓄余额居高不下还一路上升,消费品物价一路下滑,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各种鼓励消费的措施接二连三推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给学生上司马光《训俭示康》,面临巨大的挑战。司马光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相似文献   

10.
《训俭示康》篇有这样一段文字:“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课文对“鄙其小器”的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管仲),批评他器量狭小”。这里“器量”是什么意思呢?查“器量”同“气量”(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再查“气量”词条,则有两个义项:其一,旧指才识和品德的高  相似文献   

11.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对其子司马康进行节俭教育的一篇家训。作者从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着笔,教诲其子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这篇家训,作为议论文,在论证上不是抽象地析理、空洞地说教,而是让事实讲话。在这样一篇不长的文章里,列举了十二个事例。这种大量而又恰当的用例,在议论文中可以说是不多见的。作者分别从家风、礼数、生活作风等角度,从美德的高度,驾驭安排这些材料,进行正反对比、古今对照,使得俭与侈、德与恶、美与丑、贤与庸、立与败、福与祸形成强烈的反差,崇俭戒奢的观点不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1990年版)收录了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文中“走卒类士服”句,教材注释为:“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类,大都。”我认为,“类”的解释值得商兑。一、“走卒类士服”与后面紧连着的“农夫蹑丝履”句式结构相同、词  相似文献   

13.
学《治平篇》,应达到读通课文,理解精神实质、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的目的。教《治平篇》,要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现在学生手边一般来说就只一本课本,能“导”学生“读”的材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文“注释”,因此要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注释”不够的要适当补充,“注释”不当的要指出订正。下面就本着这一原则,对课文导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说明。课题,补充注释“篇”:首尾完整的文章,多为议论文,如《劝学篇》。  相似文献   

14.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15.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高语三册)引用了《左传》里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接着诠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在这里,学识渊博的司马光偶有不察,释“共”为“同”。而教材则完全承袭其说,将“俭,德之共也”释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德之共”与“恶之大”对举成文,“共”应是“洪”的通假字,亦训为“大”。我们知道,“俭,德之共也”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据载,鲁庄公在位日久,便欲大肆装饰其祖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传统阅读课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如何让学生在熟知“经典”故事的同时,体会一种遇到急事不慌张、动脑筋的好品质,从小渐成“沉着”、“急中生智”的素养?笔者在学生学习了文本13个认读字、6个会认会写字,并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一、设计主体性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和同学吗?你在课文中能感觉、体会到一点什么呢?辅助性问题:1郾你体会到的内容是从哪些段、哪些词句中感受出来的?2郾司马光没有慌,怎…  相似文献   

18.
由俭(jian)人奢(she)易,由奢入俭难[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chi)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  相似文献   

19.
中师教材第五册选入《学记》三则。我对课文注释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一、大学”的“大”的读音“大学”的“大”教材没有注音,似应读为大小之“大”。但是, 据《经典释文》:《学记》中所有的“大学”之“大”都应该读为“泰”(tai)。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四十六引阮峻《礼记涤除》亦云“音当从太”。这是什么原因呢?《骈雅训纂·释名称》里说: “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可是,今人高时良《学记评注》里说:“古籍‘大学’、  相似文献   

20.
黄梅 《语文学习》2010,(6):51-52
上海高中第四册课文《训俭示康》中,有这么一句:“管仲镂簋朱绂、山节藻税.孔子鄙其小器。”文下对“孔子鄙其小器”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可是,学生读到此.常觉得文意不通。说管仲生活奢侈、讲排场,这和他器量狭小有何关联?考察语境。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用七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名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结果。其中,管仲是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